第(3/3)頁 冷不丁的,青登的耳尖輕顫——“風的感知者+1”發動——他忽地聽見若隱若現的潺潺流水聲。 隨著隊伍的逐步行進,那流水聲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響亮。 終于……在又穿過一大片的雜木林后,平坦的開闊地如畫卷般映入青登的眼簾。 四周……包括青登腳下的這片土地,是險峻的高山。 唯有被高山包裹的這片土地乃平原易野。 望著眼前的這番壯麗光景,青登不自覺地攥緊手里的韁繩。 ——終于到了! 此地便是位于伊賀中央的上野盆地! 嘩嘩嘩嘩……那陣潺潺水聲遙遙傳來。 青登循聲找去,片刻后便找到一條自不遠處的山巔淌出的清澈溪水。 “跟我來!” 青登向身周的士兵們下達簡短的命令,隨后一牛當先,沿著溪水向那座山的頂峰登去。 在山林中不知跋涉了多久……憑著天賦“火眼金睛+5”的加持,青登總算是瞧見此山的山巔之景。 只見此山的山巔并不陡峭,雖很雜亂,到處都是灌木叢、枝繁葉茂的樹木,但只要細細地打理一番,便能清出一片不大不小的平地,那條山溪的水源恰好就位于這片平地的深處。 青登瞇起雙目,昂高腦袋,眼望四周。 坐落于山頂,有水量穩定的溪水穿過,水源就在這塊山頂上,不怕被截斷水源,更重要的是可以俯瞰下方的上野盆地…… 一念至此,青登不假思索地舉起手里的牛鞭,直指腳下。 “就在這里,安營扎寨!” …… …… 在離開京都之前,青登特地委命巖崎彌太郎去緊急采購一批斧子、鋤頭、錘子、鏟子和大量的竹筐、麻繩。 以缺乏騎兵、弓兵和鐵炮手的寥寥不到二百之眾,迎擊上萬軍勢……贏面最大的戰法,無疑是筑城,即搭建野外工事! 憑著堅固的野外工事阻擋賊軍的兵鋒,并消磨他們的兵力、銳氣。 待賊軍的士氣減弱后再沖出營寨,全軍總攻擊!打得他們望風披靡! 遍觀古今中外,將這套“防守反擊”的經典戰法玩得最溜的人物……大唐的天可汗李世民,當屬其中之一。 不論是平定薛仁杲,還是大破劉武周,亦或者是一戰擒兩王的虎牢關之戰,李世民都是這樣的套路:全軍固守以待敵軍兵鋒減弱,時機成熟之際直接一馬當先,對敵軍展開疾風怒濤般的閃電攻勢,一波帶走敵人。 乍一看,這種戰法似乎很笨拙,好像沒什么技術含量,僅僅只是“防御、防御、防御,然后進攻、進攻、進攻,最終勝利、勝利、勝利”。 可實際上,真要實操起來,足以難倒歷史上的九成以上的統兵將領。 光是“如何在野外建立一個固若金湯、敵軍卯足了勁兒也打不下來的堅固營寨”,就能讓無數人束手無策。 在青登的命令下,新選組的將士們瞬間化身土木老哥! 挖土的挖土,砍木頭的砍木頭,劈枝椏的劈枝椏。 既能清出適合扎寨的空地,又能攢下用來筑城的材料,實屬一舉兩得。 日本是個小國,從伊勢到伊賀并沒有多遠的距離。 就算賊軍的組織度很差,缺乏用來運送輜重的牲畜,可他們的行軍速度再怎么緩慢,頂多只用5-7天,爬也能爬到伊賀。 這么點時間,根本就來不及營建那種復雜的大家伙。 高聳的瞭望塔、數米高的城墻……這些玩意兒是別想了。 因此,青登只打算興修兩樣東西:柵欄與壕溝! 就用它們來拖緩賊軍的進攻速度并分割戰場! 可別小瞧柵欄和壕溝……尤其是后者。 在冷兵器時代,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壕溝都是野戰和守城戰中最重要的防御工事,絕對沒有之一! 這里的壕溝并非那種既淺又窄、步子邁大一點就能直接跨過去、跟排水溝無異的小溝渠。 而是既深又寬,人掉進去就爬不出來的大溝! ******* ******* 求月票!求推薦票!(豹頭痛哭.jpg) PS:本章里的“會津騎兵很精銳”啥啥的,完全是豹豹子瞎編的。在史實里,幕末時的各個藩國都沒有實力很強勁的騎兵隊(豹憨.jpg) 在引進西方馬種之前,日本的本土馬的平均總高度只有1米2上下……騎這種馬的騎兵也就只能在日本境內逞逞威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