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部分由原田左之助指揮,繼續將伏見戰場的殘兵敗將往北邊趕去。
另外一部分則由他、中澤琴和松原忠司來親自指揮,急行軍趕赴山崎戰場。
伏見方面的戰局已徹底奠定,長州軍再也沒法在伏見翻起什么風浪。
既如此,將總司這么大的戰力放在后方,未免浪費。
于是乎,青登派人去向總司傳令,命她也跟著一起增援山崎戰場。
至于后續的打掃戰場、清剿殘兵的任務,就交由島崎魁去負責了。
在趕路時,青登從中島登口中知悉了山崎戰事的詳細經過。
相比起伏見戰場的開闊,山崎戰場要狹窄得多。
山崎西臨天王山,東靠鴨川,夾在一山一水之間。
長州的6000大軍,土方·薩摩的3500聯軍——總數近萬的雙方軍隊,就在這片逼仄之地鋪下陣勢,展開對峙。
在觀察完戰場形勢后,薩摩軍的軍師……也就是那個伊地知龍右衛門,在獲得西鄉吉之助的應允后,立即趕赴新選組的本陣,找到土方歲三,道:
“土方副長,我已想出破敵之策,倘若順利的話,僅需半日的時間,我們就能擊潰面對的賊軍!可否聽我一言?”
土方歲三挑了下眉,說:
“愿聞其詳?!?
就這樣,二人在軍帳中展開秘密談話。
伊地知龍右衛門言簡意賅地闡述其作戰計劃:
今日一戰,看似敵眾我寡,但這只不過是明面上的假象。
長州軍最大的弱點,無疑是過于臃腫。
軍中充斥了大量臨時征召過來的浪人、農兵、獨立部隊。
看上去勢頭很大,但實則只不過是外強中干。
伊地知龍右衛門因此斷定:長州軍的指揮體系一定存在重大問題!
就像是一個遲鈍的、無法靈活控制手腳的巨人,行動溫吞,蝸行牛步。
在望見長州軍的軍營不甚齊整后,伊地知龍右衛門更是篤定了其判斷。
于是,他根據長州軍的這一特性,制定如下計劃:
首先,布下一支正兵,然后再派出一支奇兵。
正兵負責在正面戰場跟長州軍展開交鋒,且戰且退,引誘對方深入追擊,迫使其拉長戰線。
至于那支奇兵則繞道向西,潛伏在天王山,待時機成熟后——也就是待長州軍拉長了戰線,軍力分散之后——從山上奔襲而下!直沖敵營!對長州軍發動奇襲!
山崎戰場很逼仄,就跟一條走廊似的,往西走會撞上天王山,往東走則會被鴨川阻斷道路,只能向北或往南。
不難想象,在這種地形作戰,一旦側翼遭受襲擊,除非軍隊擁有強悍的組織力,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在默默聽完伊地知龍右衛門的作戰計劃后,土方歲三靜靜道:
“巧了,你和我想到一塊兒去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吧。
在觀察完戰場地形,以及敵我態勢之后,土方歲三做出了跟伊地知龍右衛門一模一樣的判斷!
不僅如此,他所擬定的作戰計劃也跟對方大同小異。
同樣也是用正兵來引誘敵軍,再用奇兵來一舉制勝。
在正、奇兵的兩面夾擊之下,未嘗不能以弱勝強,一舉擊潰對面的敵軍!
雖然這是一份充滿變數的計劃,正兵能否有效牽制并引誘敵軍,奇兵能否看準攻擊的時機,這些統統都是未知數,但天生膽子大、行動力奇強的土方歲三,很樂意去冒這個險!
只不過,若要落實這一計劃,必須要獲得薩摩軍的幫助。
光憑土方歲三麾下的這1500兵力,可沒法執行這么宏大的作戰。
土方歲三本已準備親身趕赴薩摩軍的本陣,向對方闡明自己的作戰計劃。
只不過被伊地知龍右衛門給搶了先。
既然雙方都想到一塊兒去了,豈有不一拍即合之理?
如此,雙方很快敲定詳細部署與行動細節。
由擁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的薩摩軍來擔任正兵。
由擁有強悍近戰能力的新選組來擔任負責打出決勝一擊的奇兵。
謀劃已定,土方歲三當即親率永倉新八、齋藤一、芹澤鴨、新見錦,以及他們麾下的二、三、四、五番隊,暗渡天王山,在天王山上潛伏起來。
西鄉吉之助和伊地知龍右衛門則率領薩摩軍的2000兵力,在長州軍的對面擺開陣勢。
天剛微亮,戰斗旋即展開!
長州軍自恃兵力雄厚,主動發起攻勢——這正合土方歲三、西鄉吉之助等人之意!
炮聲、槍鳴、怒吼、嘶喊……響徹山崎內外。
戰斗開始后沒多久,在西鄉吉之助和伊地知龍右衛門的細致微操下,薩摩軍佯裝不敵,節節敗退。
長州軍見狀,果真上當,忙不迭地展開追擊。
不追便罷,一追馬上出了問題。
原本還算有序的軍陣,頓時因忙于追擊而變得混亂,整支軍隊變為“一字長蛇陣”,散布在走廊狀的戰場上。
潛伏在天王山上的土方歲三,根本無法及時獲悉正面戰場的詳細動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