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電車品牌,沈浩打算換個好聽點的名字。 最終,沈浩選定了蒹葭這個名字,取自詩經中的名句,既有華夏歷史先秦時代的歷史感,又朗朗上口。 在沈總做出決定后,立刻有人把一系列手續辦好。 起步之初, 蒹葭就獲得海外資本的50億美金注資,屬實任性到了極點。 一時間,眾多新能源車企不由心頭一緊,這可是實打實的50億美金融資,哪來的神仙啊? 別看小米叫的兇,初期不過才砸了100億。 作為蒹葭的老板,沈浩的一舉一動自然備受關注。 前不久,剛剛以300億美金的價格, 收購凱悅等奢侈品牌。 轉頭,沈浩又拿出50億美金,注資蒹葭,進軍新能源賽道。 有錢任性這四個字,算是被沈浩演繹的明明白白。 令很多新能源車企心驚的,還是蒹葭的高管團隊。 從無人駕駛,到智能硬件,自動駕駛計算芯片,數字系統,軟件發展,電池系統,整車工程,電驅動等多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匯聚一堂。 為了蒹葭, 沈浩也是大出血一把, 不只是資金給到位。 人才方面, 更是不惜動用15個頂級人才招募卷。 放眼眾多新能源車企里面, 蒹葭也是最頂級的配置。 這些人, 哪個不是各家恨不得牢牢捂在手里的戰略級人才? 可偏偏被沈浩給挖了過來, 組建了強大的高管團隊。 其中被沈浩任命為ceo的徐紹基,此前甚至是特斯拉華夏區的總裁。 特斯拉能在華夏業績這么亮眼,助推馬斯克登頂世界首富,徐紹基的貢獻不可小覷。 雖說眼下蒹葭還是個空殼子,但光憑徐紹基他們這群精英,絕對比小米和恒大之類的車企更有前途。 徐紹基也是豪情滿懷,50億美金的啟動資金,直接讓蒹葭擁有和諸多群雄正面一戰的實力。 手里有錢,蒹葭也犯不著像其他車企那樣ppt造車,直接開始尋找市面上準備出售的工廠。 前些年,新能源市場一片繁華,很多車企也匆匆忙忙進入新能源賽道。 幾乎有點實力的都開始轟轟烈烈的建廠,口號喊得震天響,工廠產能不達到幾十萬輛,都不好意思見面吹噓。 各地政府也是非常支持,資金和政策優先傾斜,但隨著很多車企運營不善,后續資金斷裂。 欠薪, 質量問題等等,接連爆發,最后不得不走上破產清算的道路。 但對一家新能源車企來說,有自己的工廠,肯定勝過找其他車企代工。 可動輒幾十個億的工廠,也不是什么新能源車企都敢窺覷的。 但蒹葭不一樣,注冊資本高達100億,擁有50億美金的流動資金,財力驚人! 經過一番考察,位于江西上饒的漢騰工廠,進入徐紹基視線。 早些年,漢騰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曾經輝煌一時。 拉著漢騰汽車的大板車,幾乎24小時從工廠面前的這條漢騰大道呼嘯而過。 2014年左右,自主品牌的suv大熱,很多地方車企都把方向轉向了suv。 但產品多了,自然就開始互相競爭。 缺乏技術、人才和資金的很多地方車企,最終還是被淘汰了。 這些車企糾紛很高的原因,不是車容易壞,而是車很不好修。 有些企業是造車技術不佳,問題解決不了,有些車企只想撈一筆錢,不想解決問題。 所以很快,這些地方車企就涼了。 漢騰汽車也屬于suv競爭那一撥遺留的問題。 漢騰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時代過去了,它沒改變,走向沒落很正常。 本身漢騰汽車的社會認可度就不高,又沒有明確的細分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 產品少、車型少,導致其溢價能力不足,這是也讓其很難做大。 只有少數幾款車還算銷量可以,但也在市場上形不成氣候和規模。 縱然在一個階段能被市場認可、消費者喜歡,但是難以做大做強,所以不能起到帶動作用。 另一方面,集團的資金供給力、技術供給力、營銷各方面等的市場平衡度不夠,使得漢騰在研發投入上心有余力不足。 整體技術跟不上,溢價空間窄,過去在市場好的情況下,能通過銷量自給自足。 但是當車市受到影響,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時,漢騰產品就面臨著被淘汰的現狀。 可漢騰是涼了,不代表漢騰自建的工廠不行。 當初漢騰正紅火的時候,直接在上饒當地投資了137億,建有兩大基地,其中,一期工廠年產能15萬輛,二期年產能20萬輛,年產能總量為35萬輛。 可漢騰汽車的高層,明顯高估了自家品牌的銷售能力。 漢騰汽車從2018年以后,銷量就開始不斷下跌。 2020年的銷量,與2019年相比,更是斷崖式下滑。 更何況,造車本就是燒錢的行業,少則幾億元,多則幾十億元、上百億元。 漢騰做不到收支平衡,資金鏈自然越來越緊張,最終惡性循環,到了拖欠員工的工資的地步。 如今破產清算的漢騰,已經歸屬當地政府處理,面對一幫討要工資的員工,政府那邊也很是頭疼。 更何況,當初漢騰投資建廠,政府可是出了不少力的。 現在漢騰破產,政府和銀行那邊算是倒了大霉,只能希望有其他車企感興趣收購。 但有的車企,只是問了價格,就直接被嚇走。 總投資高達百億,即使破產重組,也需要一個不小的數字才能吃得下。 但眾所周知,新能源車企想造出一款量產的車型,沒有200個億是打不住的。 很多公司,都倒在融資的環節,直接被殘酷的市場所淘汰。 所以說,許多新能源車企,干脆找人代工,只負責ppt忽悠就好。 當初的蔚來,理想,哪個不是這么走過來的。 但等有實力了,資金不緊缺了,自建工廠不遲。 比起蔚來和理想他們,蒹葭進場雖然晚了些,但也省了不少錢。 早些年的時候,國家為了規范市場,很多新能源車企不得忍痛花費巨資收購兩個生產資質,才能讓設計的車型得以量產,要不就是干脆找有資質的車企和合資。 這也導致,有些車企靠關系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卻沒有實力生產汽車,而是借助‘資質’四處找投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