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東晉初年內亂(王敦之亂) 最初太原溫嶠為劉琨的謀士,劉琨讓他作為使者上表勸進元帝,因此留在朝廷為官擔任太子中庶子與晉明帝為布衣之交。明帝即位任命他為侍中,不久后就升任中書令。這就導致了王敦對他有點忌憚,請求把他調為左司馬。 溫嶠問政勤勉敬業,擅于打理事務。他假裝與錢鳳交好,替他收買聲望。于是王敦上表請求讓溫嶠兼任丹陽尹,讓他在朝中作為自己的內援。溫嶠把王敦的謀反計劃向明帝告發,讓皇帝先做好準備。明帝想要討伐王敦,讓他知道朝廷的強大并對朝廷感到畏懼。在六月時謊稱王敦已死,下詔討伐錢鳳。王敦病情加重不能駕馭手下就讓錢鳳、鄧岳及周撫等率眾三萬殺向京師建康,讓王含擔任元帥之職。七月中旬到達建康的護城河南岸,溫嶠把部下轉移到北岸,燒毀朱雀桁以搓其鋒芒。明帝親率六軍出城,夜間招募勇士,遣千人渡河趁錢鳳他們準備不充分時突襲,攻破了他們駐守的越城。不久后王敦死了,按照密謀的計劃沒有發布死訊,沈充從吳興率眾萬余人抵達與王含等人匯合。 沈充的參軍司馬顧飏對沈充說道,如今我等行此大事,天子已經占據咽喉之地,我等部下士氣低落有分崩離析之勢,如今相互對持猶豫不進,必然招致災禍失敗也不遠了。現在如果果斷一點攻破柵塘,引玄武湖之水淹了京畿的城池,憑借我們舟艦的水上優勢和水軍的強大,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此乃上策也;憑借初到此地的銳氣,加上東南眾聯軍的兵力,一起攻打朝廷的軍隊,我們的士兵是他們的數倍,不出意外的話必然能夠摧毀他們,此乃中策也;把壞事變好事,把失敗變為成功,把錢鳳召集過來議事,然后趁機斬殺他向朝廷投降,此乃下策也。沈充這些計策他都沒用,顧飏也果斷逃回了吳興。 當時兗州刺史劉遐、臨淮太守蘇峻等率領精卒萬人抵達建康。沈充他們渡河到達宣陽門,劉遐、蘇峻等人夾擊他們大敗之。叛軍燒毀軍營在夜間逃遁了。周撫的弟弟周光,抓捕錢鳳這個主謀向皇帝請罪,沈充逃回到了吳興,被他原來手下的將領吳儒殺掉了。王含乘船逃往荊州,王舒讓人把他沉江了。明帝下詔對剩余的人概不問罪。后以陶侃替代王舒,把王舒轉為廣州刺史,這時王舒患病加上他也不想去嶺南蠻荒之地,朝廷也念在他衛國有功,不宜遠行,于是改派他為湘州刺史。王敦部下的叛亂已經被平息了,他的部下也被禁錮起來了,聽從溫嶠的建議罷免了他們。逃往吳興的顧飏于武康造反,燒毀城池,州縣的軍隊討伐他們并斬殺了他。周撫、鄧岳也逃到南蠻那去了,直到第二年才因明帝下詔赦免王敦的黨羽才出來。 王敦就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從前王愷與是崇斗富時,王愷曾經宴請王敦和王導兩兄弟。他讓手下的婢女因為吹笛的聲音小了點破壞了曲子就毆打殺害了。在場的人無不面色大變,唯有王敦神色自若。過了段時間又造訪王愷,王愷讓手下的美人去給客人行酒,客人沒有喝完的就殺了美人。酒送到王敦、王導那,王敦就是不肯接納,美人嚇得花容失色,對此王敦視若無物。王導向來不能喝酒,這次他唯恐行酒的人因為自己而獲罪,于是勉強喝完了。這些都不是正史上記載的事情,大多是牽強附會的,但是也不會空穴來風,王敦或許也有這方面的性格。王敦為人殘暴狠辣敢行不義之事狂傲自大就不肯居于人下。《王導傳》記載,元帝初至江東,群臣及吳地的世家大族皆想勸進,王敦忌憚元帝為人賢明,于是想要改立他人,王導于是與他爭執起來。但是元帝有什么好忌憚他的,況且王敦事實上也是盡心輔佐元帝。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王敦與元帝沒有嫌隙,從而王敦對天子之位也沒有覬覦之心。事實上王敦只是想要保全門戶,害怕自己被元帝打壓勢力,于是自己想要爭取更多的權力,從而與皇權產生了爭執,最后兩人因此產生了嫌隙,王敦也不是委屈求全的人,他也不會考慮激流勇退,最后兩人漸行漸遠,直到王敦興兵叛亂。因為這導致國家分崩離析,北伐的事情也荒廢下來了。 明帝聰明有決斷,只是可惜他在位只有三年。明帝駕崩后,太子司馬衍即位是為晉成帝。成帝即位時只有六歲,于是太后庾氏臨朝,司徒王導與太后的兄弟庾亮共同輔助朝政。太宰西陽王司馬羕及溫嶠、郗鑒、陸曄、卞壺等為顧命大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