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從某種方面來說,這說法也沒錯。 開場是常凱申的戰時新年致辭,里面人類文明等詞語響徹人心,跟后面的劇情真是相映成趣。 少東家以糧食為誘餌,想要誘1奸來借糧的徐幡,徐幡堅決不從。 但是后來為了孩子,她為了兩塊餅干主動跟拴柱睡,雖然只是一個母親的偉大,但是也讓人心里沉悶不已。 莊戶和饑民亂成一團,但目標都是一致,搶糧食,阻攔的少東家被一叉插死。 在饑餓的威脅下,鄉里之情都是狗屎。 地主小姐省下自己的飯喂貓,多么有愛,多么善良,這段要和后面的小姐坦然吃貓肉對照著看,告訴我們,在人權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愛護動物就是狗屎。 貓殺了,撕了書本煮貓湯,告訴我們,在饑餓面前,知識是狗屎。 法官范煒因為馬車被搶,跟大頭兵們據理力爭,和當年劉主席遭遇的那一幕何其相似,有時候法律就是狗屎。 時代周刊記者的吐槽:沒去豫南之前,見政府高官很容易,去了河南后,人家象避瘟疫一樣避著他。他不知道這是***嗎?比瘟疫更可怕的是真相。 好不容易到了洛羊,被告知洛羊不算災區,不能享受災民待遇,這就叫求當災民而不可得。 青樓老板挑人,大家爭先恐后報名,為了活命,爭當妓&女而不可得啊。 ...全都是類似的劇情,足夠真實,把絕望的、黑暗的一面都表現了出來。 至于溫情,在細微之中確實有,但是太少,缺少希望。 整部片子都充斥著血腥,殘忍,殘酷,比較真實地反映除了那個時代上至常凱申和國名征服,下至平民百姓的境遇。 日苯人的轟炸和最后的刺刀插嘴是血腥和殘忍。 國名征服的不作為,甚至可說應該稱之為倒行逆施是殘酷。在這種種外部壓制下,人性也變得殘酷起來。 這就是大饑荒的表現。 和《唐汕大地震》地震的表現一樣,這一點做的很好。 但是這種災難電影必須要有溫情,要給絕望的劇情點上一絲光明。 馮曉剛沒有這么做,所有人都沒有好結局,只有范煒主演的廚師能夠善始善終,最后吃了一口刀尖上的魚片,還說了一句辣,代表著他們這樣普通百姓的選擇。 節奏也有些不太清晰,常凱申的副線有些喧賓奪主了。 前幾年《唐汕大地震》被影評人批評過度煽情,這次馮曉剛倒是聽取了一間,壓根不玩煽情了。 災難片想賣票房,不煽情賣個毛。 追求藝術的馮曉剛這次又要坑了! 不過電影放映完畢之后,整個體育館里的掌聲不比當初《唐汕大地震》小,馮曉剛上臺感謝觀眾,又喊出了10億票房的目標! 退場的時候,唐安也被記者問到了關于電影的看法,以及票房的預期。 想了想,唐安說了自己的想法,“馮導將那個時代的背景很好地還原出來,社會各個階層面對大饑荒的表現也刻畫的很不錯,剛才我也忍不住眼睛濕了,這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無法想象的?!? “但是,電影過于悲慘,觀眾能否接受是一個問題,我認為最終票房會在五億左右。” 五億還是高估了,四億出頭就不錯了。 普通商業導演可能不會隨意評論馮曉剛的電影,要說也都是夸獎。 但是唐安就直說了,強大的人無所顧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