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二一……一二一……” “嗶嗶——” “立定!” 云南臨安府梨花驛,伴隨著明軍熟悉的齊步口號和哨聲,一旗百余兵馬當即齊刷刷的站在了原地。 類似這樣的隊伍足足有數百支,分部在沿紅河南下的各個驛站、軍營中。 作為與安南相鄰的地區,改土歸流后的王弄縣成為了進入安南為數不多通道中,較為好走的一條。 由于地勢狹長,呈階梯狀,北高南低,漸向東南傾斜,而紅河經過境內流入安南,因此此地是進攻安南的重要站點之一。 中原王朝同安南之間的愛恨情仇,幾乎貫穿了中原王朝自秦代以來的歷史。 超過四次的統治歷史幾乎見證了中原王朝文明的鼎盛時期,而后續安南同中原王朝的分離過程,本身也處于中原王朝文明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安南之失,絕非只是軍事之失,更多的則是政治之失、文化之失,諸君不得不引以為戒。” 王弄縣臨時經略府內,當站在會廳內的洪承疇對著會廳中的沙盤發出感嘆,在他身旁的沐啟元紅著眼睛微微頜首。 見狀的洪承疇安慰了一句:“黔國公病逝的事情,我已經上奏朝廷了,想來朝廷會給予嘉獎的。” “小國公眼下應該化悲痛為力量,好好著手冬月出征的事情。” “經略放心,末將知道怎么做。”沐啟元作揖應下,而他們的話題也說明了一件事。 黔國公沐昌祚病逝了…… 只是、沐昌祚的病逝,對于征討安南的計劃基本沒有太大影響,洪承疇雖然有些唏噓,但為了自己的前途,他還是更在意安南之役。 短暫的安慰后、他將目光放到了沙盤上。 望著沙盤上的中南半島,以及狹長的安南,洪承疇打起了精神。 針對安南的問題,他研究得十分深入,因為相對于中原王朝其他地方,安南其實存在幾分特殊性的。 就好像同時期的燕云十六州、也與漢人王朝相隔了四百余年。 可是燕云依然能回歸中原王朝核心,而安南卻徹底離散。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跟安南地方勢力的不可制有很大關系。 就像當年大唐朝廷選派的最后一任靜海軍節度使,其實本來由獨孤損前往擔任。 結果因為政治斗爭的緣故,導致這一職務被本地人曲承裕乘機竊取。 再加上當時大唐中樞對地方控制力度每況愈下。 導致靜海軍節度使一直在曲氏部將、牙將里流轉,安南行政系統的本地化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此外,由于安南陸路交通不便,宋朝時、前往安南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海路。 因此從客觀上也限制了對安南的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安南地方的獨立意識自然也就越發強大。 再加上中樞朝廷一直到了北宋時期,都對安南帶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甚至伐安南時還出現大敗的情況。 這么一來、安南的獨立自然成為了難以避免的現實。 像明朝雖然前期實際控制了安南,可是同樣由于地方勢力抬頭的原因,導致中樞在安南的統治成本高到嚇死人。 再加上一旦中樞出現人為因素的失誤,也就導致明廷的統治無法繼續延續下去。 “欲通安南,當以交通為先。” “唯有交通順暢,方能使漢家之恩威傳達至安南。” “日后若是安南有變,大軍亦可犁庭掃穴。” 洪承疇的話,讓眾臣不由得紛紛點頭,而他也手持一根木棍,輕聲道: “眼下我朝同安南之交通關鍵,在于三點。” “第一,云南、廣西二省地處西南,為交通安南之關鍵所在,故平整西南官道便是關鍵所在。” 洪承疇看向了會廳內的十余名將領和官員,他們也紛紛點頭,而洪承疇也給出答卷道: “我們在過去一年內,已經整修過沿途官道,搭建數十座大小橋梁,疏通水道,如今西南之地暢通無阻,只需后續管理維護即可。” 說罷、他用木棍指向了云南和廣西接壤安南的山區,繼續道: “第二,想要連接安南,還需要在廣西、云南邊境多開辟幾條山路,以連接安南。” “屆時大軍當可分兵從山道出發,以為前導和備選之路,日后也能進一步為移民所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彷照秦始皇修靈渠伐百越。” “我大明、亦當疏通紅河與西江的水系,以借助水道之利控扼整個安南。” 說到最后,洪承疇斬釘截鐵地說道: “只要能夠做到這些,安南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縣自然能夠再次回到我大明掌控之中,進一步收復三宣六慰。” 洪承疇要討朱由檢的歡心,因此對于朱由檢對外的政策他都會一條不漏的查閱,仔細研究,最后他得到了一個道理。 “要想讓齊王殿下記住自己,就要用最少的銀子,辦最多的事情,收最好的結尾……” 朱由檢對外的態度一向強硬,而洪承疇也投其所好的采取了十分強硬的態度。 “這一戰,齊王殿下一直在關注安南的事情,不斷地下發手書詢問進度……” 洪承疇看了一眼諸將,隨后道: “殿下說了,此戰一方面則是對百姓宣布,我大明要做的,是恢復漢唐榮光!” “其次、便是收復安南故土!” “這一戰如何打?怎么打?可以等會再討論,眼下需要注意的是戰后的治理問題。” “當初宣德朝沒有維持對當地的統治,便是因為治理不得人心,當地百姓野蠻,不識王化。” “因此、要打下安南,還要守好安南,最重要的是平衡安南的人口問題,而這點是殿下專門提出來的。” “殿下已經下旨,冬月出兵后,大明將會在臘月開始對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地百姓進行遷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