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只見那樹葉似從地下生出,將根部遮處,又像是被人修剪過一般,整棵樹呈傘狀立在地上,卻是讓趙家母子不知是為何樹。更令人驚奇的是,那流向綠樹寬有近丈的水流,竟似云團一般覆在地面,凝而不散。 趙匡義心下大為奇怪,舉步近看,發(fā)現(xiàn)這水流高出地面寸余,似米槳之狀凝而不結(jié),微是波動,又如一張厚厚的白紙鋪在地上,側(cè)目望去,方自發(fā)覺那水潭中的潭水亦是如此。 “阿彌陀佛。”一道佛號唱諾聲從綠樹后傳來,只見智苦緩步行出,指著入洞通道左側(cè)置放的幾張蒲團,“夫人、公子請坐……” 待趙杜氏母子跪坐之后,智苦拿起一張蒲團,行到靠近綠樹丈余之處地方,放下蒲團,盤腳坐上。 “夫人與公子跟老僧結(jié)了此緣,老僧也就不做隱瞞了。”智苦左手轉(zhuǎn)動著念珠言道:“記得上次夫人曾問老僧即是天命有歸,這應(yīng)命帝王死后,應(yīng)是由其子孫后代繼續(xù)大位……那老僧今時就從此處說起。 但凡大氣運聚成的福地,皆是要諸多年月,而應(yīng)命福地之人,皆是其祖輩遺骸先葬在福地靈穴之中,承了運道靈氣一段時日,是為福緣寶地認(rèn)主,方能代代傳承,直至福地靈氣消盡之時……” 趙杜氏聞言點了點頭,當(dāng)智苦索要趙家祖輩遺骸之時,她心有所喜,便是因為此理。 “而此龍脈不同……雖說它顯化入世也是天道使然,也是因民心所愿,經(jīng)過近百年時間聚氣成道,但此時亦有一劫道應(yīng)世……” “劫道?”趙匡義驚訝之下,正待作問,衣袖卻被趙杜氏一扯,頓有所覺,臉色一紅,便是凝神傾聽。 “恰恰在這龍脈聚氣過程,與之契合的劫道尋來依附,而能同時承載這兩種氣象之人,世間唯有眼下的應(yīng)劫帝王……換成任何人的祖輩遺骸都無法在這福地龍穴安放承澤,使這福地認(rèn)主。” 趙杜氏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舉目望向發(fā)光的潭水,略一遲疑,言道:“此下這龍脈顯世,那帝王也是應(yīng)天命登位了吧?” 智苦微微一笑,“夫人有何疑問,不妨直言。” “這龍脈是為萬民所愿而成,其氣當(dāng)是正大浩然……而聽大師所言這劫道似對這帝王不利,老身是為不解,有何劫道可憾萬民之愿?” “阿彌陀佛,這正是老僧介入此劫的緣由。”智苦轉(zhuǎn)著佛珠,臉顯苦笑道:“夫人有所不知,這劫道也是為來自萬民之心……只不過是日積月累的怨恨之道。” “啊?!”趙杜氏與趙匡義同時驚疑出聲。趙杜氏道:“為何?” “夫人飽讀書經(jīng),趙家老爺又是朝堂重臣,當(dāng)是知道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大唐武宗他們年間佛難之事吧……?” 趙杜氏心頭悚然一驚,“大師是說這劫道就是滅佛……就是與那三個帝王年間的佛難相同?”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智苦合什言道:“非是相同,本就是同一道怨氣……只有消劫人的原因,使得它斷斷續(xù)續(xù)延至今日。” “那……那這劫道的怨氣如何形成,何以會降于佛門。” “夫人亦是有向佛之心,老僧斗膽一問,夫人此下每日禮香拜佛,所求何事?” 趙杜氏一愣之間,又聽智苦言道:“倘使夫人是尋常百姓人家,食不果腹之時,每日又會求何事?倘使令公子犯了律法,遁入空門才能避過懲罰,夫人可是愿意?又或是有人傷害了令公子,而其人避入佛門,使夫人無法尋律法伸冤,夫人又當(dāng)如何?” 幾番比喻之下,趙杜氏聽得一時怔住,片刻后望了身側(cè)的趙匡義一眼,便是凝眉沉思。 “我佛慈悲大道,廣布萬民,然終有道行未深的弟子誤參真諦,錯釋慈悲之法,反是使民生冤,又與律法相違,故而產(chǎn)生了怨念……這日積月累的怨氣成了劫道,便借用帝王之手,降劫于佛門。” “那消劫人指的是……”趙杜氏目光掃了一眼右側(cè)盤腳閉目而坐的智光、龍從云二人,望向智苦疑道。 “善哉,善哉。”智苦微微一笑,“每一次佛難出現(xiàn),都會有佛門弟子出手阻止佛難發(fā)生,故而佛門之人稱之為消劫人……呵呵,夫人此下想是猜到老僧也是消劫人的吧?” 趙杜氏點了點頭,遲疑道:“那何以不讓這劫道順應(yīng)自然而消,又去阻它發(fā)生……以致于數(shù)度發(fā)難延續(xù)至今?” 智苦笑了一笑,卻是答非所問道:“北魏太武年間之時,有位天竺高僧窺得這滅佛之氣入世,便想入世阻止,而要使這佛難消去,唯有使應(yīng)劫帝王殞命才行,便是尋去殺那太武帝……” “啊?!”趙匡義一聲驚呼。 智苦似若未聞,緩緩言道:“然而這太武帝身邊有一位高手相護,卻是無法得手。這高僧便回了天竺,邀來了一位佛家僧人相助,才將那高手誅殺,但兩位高僧也是受了內(nèi)傷,尋了一個寺廟,閉關(guān)近月才得以恢復(fù),便想去殺了太武帝。 豈知半途之中,卻得知太武帝為近侍弒殺的消息,這兩位高僧也就作罷,就想回去天竺,行到了劉宋(南北朝時的宋朝)之地時,無意間在一處道觀聽到一個消息……關(guān)于佛難的緣由以及劫道消去的時日。 正如夫人所言,但若讓這劫道順應(yīng)天數(shù),時日一到自會消去,而若中途阻止,余氣尚在,而太武帝一死,劫無所應(yīng)之人,便遁入地脈,待到與之契合的帝王出世,便又重生。 更讓那兩位高才僧意外的是,被他們聯(lián)手殺死的高手,是為護這劫道的護運道人,而因他之死的緣故,太武帝氣運無以為續(xù),才為人所殺……” “護道人?”趙匡義疑道。 “不錯,是護這劫道順應(yīng)天數(shù)而消之人。那時兩位高僧方知其中原理,其中那位受邀前來的僧人,想是……”智苦頓了一下,搖了搖頭,又道:“那高僧想是有了悔意,便是不辭而去,不知所蹤。” 他與明無相遇之后,從明無的‘大忿拳’被演化成無忿無怒的招式,推斷出當(dāng)日受邀相助殺了護道人的天竺僧人,心中生有悔意,才將威力霸道的‘大忿拳’殺氣化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