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房琯看向這個年輕人,竇參,關中人,他是刀筆吏世家的子弟,才剛剛二十多歲,天下大亂后四處漂泊了一段時間,最近才來到了鳳翔府。 竇參沒有科舉功名在身, 又不是那種世家大族,所以只能先去做了房琯的幕僚。 可沒想到這位宰相大人竟然要倒臺了,若是房琯倒臺,那么竇參這段時間的努力就白費了。 為了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也為了日后的前途,竇參思考了很久,終于想到了一個計策。 看到竇參這個年輕人站起來, 原本房琯是有些失望的,這個還沒有正式踏入仕途的年輕人,又能夠提出什么有建設性的意見呢? 可是如今的房琯,手下的幕僚也沒什么能用的人才了,干脆就聽聽這個年輕人到底有什么建議。 竇參說道:“平章,如今河西絲綢貿易繁榮,您知道嗎?” 房琯雖然是失勢的宰相,但畢竟也是宰相,如今河西的商貿繁榮,他自然也是知道的。 朝廷還剛剛下令,讓靈武留守的官員,速速將靈武庫存的絲綢盡快送到河西去變賣。 鳳翔府很多絲綢商人,都在搶購朝廷的絲綢,只要將這些絲綢運送到河西,就能賺到一倍以上的利潤。 絲綢,在這個時代本身就是一種貨幣,在大唐的官方稱之為“輕貨”。 可雖然輕貨是一種貨幣,但是和金銀銅錢這種貴金屬貨幣比起來,輕貨的市價價格波動大, 質量是層次不齊的,所以到了中唐時期,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還是以銅幣為主,絲綢的貨幣屬性已經大大降低。 就連朝廷賞賜給大臣和士兵的絲綢,大家也會先換成便于攜帶的貴金屬錢幣。 竇參說道:“河西的絲綢貿易繁榮,西域對絲綢的需求很大,平章何不謀求河西節度使的位置,為了陛下去河西籌措軍資呢?” 房琯愣了一下,所謂的出將入相,大唐的宰相和節度使本身就是可以互換的兩個職位。 在李林甫之前,大唐的宰相會從幾個大的節度使中選拔,將功勛卓著的節度使調入中央為相。 而做長了的宰相,也會威脅到皇帝的權力,就會再外放到藩鎮做節度使。 這種人員的流動,保持了唐王朝對各個藩鎮的控制力,同時也確保帝國的宰相必定是能領兵打仗,熟悉藩鎮局勢的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