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得了消息,孔融最先趕了過來,向劉辯施禮道:“臣孔融堅決支持陛下重登帝位,愿意交出北海太守印綬,及本部一萬三千人馬。然后追隨天子南下,擁立陛下登基!” “孔文舉真忠臣也,寡人登基之日,必以三公之位相授!” 難得孔融這么忠心,而且他的名氣又足夠大,劉辯當即許下重諾。就是為了讓天下的諸侯看看,我劉辯絕不會虧待忠臣,劉協能給的,我劉辯一樣能給! 經過一番商議,劉辯決定任命魏延擔任北海太守,徐庶為參軍,關勝、凌操為副將,跟著孔融到他的營寨里接收軍隊,然后拔營向東,帶著印綬前往北海駐軍。努力在北方的土地上開辟一塊根據地,為日后渡江平定中原打下良好的基礎。 魏延欣然領命,臨走之前特來辭別馮蘅:“延受命擔任北海太守,望馮王姬在金陵城中多多照應。倘若有人在主公面前詆毀魏延,還請王姬替某美言幾句,并且使人通報一聲,必然銘記于心,沒齒難忘!” “魏將軍客氣了,阿衡能有今日之富貴,多虧了將軍引薦!” 馮蘅微笑著向魏延還禮:“太后似乎不太喜歡我,而且唐姬有了身孕,聽說在江東還有個擔任大都督的穆桂英,也是殿下的摯愛。這后/宮的日子實在艱難,阿衡以后在宮中的地位尚需要將軍呼應呢!” 馮蘅一邊說話一邊犯愁,自從唐姬到來之后,自己已經有些日子沒有與劉辯行魚水之歡了。前些日子謊稱有了身孕騙過了太后,倘若再下去一段時間肚子仍然沒有動靜的話,只怕太后決然饒不了自己。 “唉……等回到金陵城之后,一定要纏著殿下多多承歡,但愿上蒼保佑阿衡早點懷上龍種吧!”馮蘅面上不動聲色,心里卻暗自祈禱。 魏延辭別了馮蘅,帶著徐庶、關勝、凌操等幾個副手,跟著孔融到北海軍的營寨里收編部隊。從一介太守的部曲搖身一變成了未來天子的嫡系人馬,北海軍自然歡欣鼓舞,對于魏延的到來笑臉相迎,各將校紛紛前來參拜,然后拔營收拾輜重,借著月色連夜向東方而去。 孔融走后,陶謙也帶著隨從前來拜訪;并且表態堅決支持劉辯登基,對于洛陽天子冊封的下邳候絕不接受。但卻又不像孔融一樣灑脫干脆,把兵權與印綬交出來。 對于陶謙的顧慮,劉辯并不責怪。能夠混到一州刺史的地位,而且牢牢的將徐州掌控在手中,這說明陶謙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就這樣交出去肯定不舍,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能夠爭取到陶謙的支持,就算是喜事一樁。掌控徐州的事情不可操之過急,還是循序漸進方為上策! 除了孔融、陶謙之外,公孫瓚與曹操并沒有親自來送行,而是派了使者代替送行。劉辯猜測這兩人目前可能都在猶豫之中,既不想得罪自己又不想讓別人看到與自己走的太近,所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 曹操的使者話語簡單明了,只是送上一些祝福,并且表示曹操愿意支持弘農王重奪帝位。而公孫瓚的使者則啰啰嗦嗦的說了一大篇,一再提醒弘農王別忘了幽州刺史之約,只要能以幽州刺史相授,公孫瓚必然全力支持弘農王登基稱帝,在北方永遠臣服,絕無二心。 想起趙云出走的事情,劉辯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向使者拱手道:“寡人與公孫將軍之約,自然不會忘記!前番約定以趙子龍作為交換,而今聽聞子龍不知所蹤。你可以回去告訴公孫將軍,若是能拿駿馬五千匹交換,必然以幽州刺史相授。若是能夠送出一萬匹戰馬,寡人則以幽州牧之位相授,并且加封公孫將軍為北平候。” “此事不敢擅作主張,殿下稍等,容某回稟公孫將軍,再做答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