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直接三匹馬綁在一起,重量還嫌不夠眾,那每個騎兵懷里再抱上一塊大石頭,沒有石頭?抱著尸體,綁上尸體沖! 咱也不從車弩旁邊出發,退后一點,給馬兒留出加速的空間! 于是乎,西方幾百年之后才能搞懂的動量守恒定律,卻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戰場上,被幾個目不識丁的秦軍底層的輕騎兵們給運用到了實際之中。 將馬匹拴在一起,加上石頭和尸體,那就是在增加整體的重量; 騰出加速的空間,那就是在提高整體的速度; mv相乘,便是動量,質量和速度雙雙的提高,動量不就上來了,而趙軍的精甲騎兵所依仗的也不過是巨大的動量所轉化成的沖量而已! 如此一來,秦軍還真就用這土方法生生地克制住了趙軍的精甲騎兵部隊。 當然,這樣的土辦法也并不是完善的,甚至可以說漏洞百出。 一是自身防護的問題,兩軍相碰,皆是攜有巨大的沖量,趙軍那邊好歹還有精甲抵擋一二,可秦軍這邊確實純靠肉體硬抗,這千斤巨力是肉體能抗住的嗎?立時就是個骨斷筋折。 只是這股子秦軍本身就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能減少自身的損失,同時能達到遏制趙軍的目的,那便足夠了。 其二則是,秦軍這樣的捆綁,雖然極大地增加了重量與沖擊的威力,但在同時也將幾乎所有的機動性給丟掉了——兩匹戰馬還好,想要控制三匹急速奔跑的戰馬卻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趙軍精甲騎兵雖然同樣不擅左右橫擺,但相較于秦軍的大塊頭,顯然要好上不少,因此,在受過幾回教訓之后,趙軍也很快能夠通過稍稍調整方向和步伐將那橫沖直撞的大塊頭給躲避調。 但無論如何,秦軍的士卒依舊憑借著他們的天才般的想法,為他們身后的弩車和袍澤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和生存的機會。 wap. /90/90029/19742178.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