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的確,昨日趙使離去后不到三個時辰,秦使就匆匆地來到了韓都之中。 趙國所提出的要求,秦使甚至在入宮的同時便已經(jīng)得到了消息,面見韓王之后,當(dāng)即表示對趙國無理要求的譴責(zé),同時也代表秦王表示了秦韓友好的意愿,并表示愿意幫助韓之國抵抗來自趙國的欺負(fù)。 當(dāng)然,面對趙國的威脅,口惠而實(shí)不至是不行的了。 最最重要的是,秦使帶來了來自秦王的厚禮——一名秦國的將軍,外加三千秦軍精銳。 這個數(shù)字,恰恰好好地卡在了韓王的心理之上。 兵力少了吧,不足以堅定韓王抗趙的決心;兵力再多了,韓王還怕請神容易送神難。 三千秦卒,不多不少,既可以訓(xùn)練好自家的兵馬,又不會喧賓奪主,剛剛好。 當(dāng)然了,這到底還是秦國的軍隊,開入自家的軍營之中,也就意味著自家的國防幾乎要完全暴露在秦國的面前,這對于任何一個有著***的國家,幾乎都是無法接受的。 但,面對來勢洶洶的趙國,以及極有可能的滅國之危,韓王也只能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了。 換個方向來想,若是秦國真的要滅自己,有沒有國防布置圖,還不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甚至,要是兵馬真的能被秦軍給訓(xùn)練好,反而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呢。 這當(dāng)然是韓王在自欺欺人。 不過,如今兩霸的格局已經(jīng)日漸明晰,即便是兩個霸主執(zhí)著于互相廝殺,像是韓之國這樣的小國也必須選擇站邊了。 不站邊的,很快就會像周國(朝)一般,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而即便是站邊的,也不過是稍稍延緩了自己消失的時間而已。 一旦兩國起了瓜分之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逃脫命運(yùn)齒輪的碾壓。 當(dāng)然,好死不如賴活著,會是幾乎所有國家的想法。 正因為有了秦國的撐腰,韓王才敢回絕掉趙國的要求。只是韓王不知道的是,在他回絕掉趙國要求,徹底將趙國得罪的前一天,秦王的使者已經(jīng)將他和他的韓之國賣給了趙國。 而那三千秦兵,秦國倒也不會賴賬,只不過,那三千戰(zhàn)兵,不是為了給韓之國守土保家而來的,而是為了穩(wěn)住韓之國,為了盡可能拖延住趙國的腳步,為秦國自己吞并楚國土地的行動爭取時間而已。 說白了,這三千秦兵,就是秦王用來給他韓王陪葬的。 只可惜,韓王并不知道秦王的打算,或者說即便是韓王知道了秦王的意圖,他也根本沒得選擇。 怎么選? 趙國早已經(jīng)被得罪死了,就算是自己想要重新靠過去,有了洛城一戰(zhàn),自己根本就得不到趙國的信任。 更何況,趙國就一定比秦國好嗎? 秦國好歹還派了三千精銳,常駐韓之國,趙國呢?恐怕會讓自己的軍隊為他打頭陣吧。有些事情,一旦錯了,那就是錯了,錯了就要認(rèn),挨打要立正。 歷史,有些時候真的就像是一個輪回。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不能說多了哈) 看著從側(cè)門緩緩走出來的秦國使者,趙國使者的臉上卻是古井無波。 秦使的到來,雖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趙使的任務(wù)又不是要拉攏韓之國,相反,趙使本就是來找事情的。 自然是怎么生氣怎么來了! 「看來,韓王的脊梁如此之直,原來是事出有因啊!」趙使看著秦使前來的方向,又緩緩看向韓王的位置,嘴角微微一扯,笑著調(diào)侃道。 「尊使,不要誤會。」韓王當(dāng)即又要解釋一番。 「誤會不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