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時,一位秀才情緒激動地說,自周朝以來的兩千多年間,只有“用夏變夷”,怎么允許“以夷變夏”呢?這不是反天了嗎?天底下哪有低賤的夷狄之人壓迫高貴的漢人之道理?” “當時在場的人都脫口而出地附和,說這秀才說得好!說得有道理!而且都表示大家決不剃發,決不做低賤野蠻的滿人的順民,就算是死,亦斷然不剃發。” 顧橫聽到這里,陷入了沉思,從秀才們的激烈的言語中可以看出,糾結于他們心中難解的一個結,就是千余年來深深地植根于儒家民族思想之中的“華夷之辨”。 “華夷之辨”是儒家民族觀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漢人基于華夏(漢族)和夷狄(少數民族)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而產生的一種認識。 這種認識是偏頗的,是錯誤的,但有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千百年來,由于漢族一直處于世界文明的先進行列,因而漢族士人中產生“華貴夷賤”的偏見,是可以理解的。 顧橫記得上輩子在現代時,查閱各種歷史資料時,發現“華夷之辨”源自于北魏,首次強烈敵對于元朝。 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統治者實行了民族歧視政策,按民族把人分為“四等人”: 一等人為“國人”,即蒙古族人; 二等人為從西北地區隨同蒙古統治者一起進占中原的各少數民族,為“色目人”; 三等人為原來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主要包括漢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為“漢人”; 四等人為居住在江南地區的人,為“南人”。 每一代人都有其歷史的時代的局限性,但這樣的讀書人,若結合目前的情況,或許可以幫助自己堅定地守住江陰。 畢竟蒙古人為什么會如此敵視“漢人”特別是“南人”? 是因為自遼、金以來的數百年間,朝廷為少數民族首領把持,所以北方地區民族矛盾要相對緩和些。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