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糖油果子本身其實不怎么加糖的,加糖那是后世有了白砂糖后的做法,古代那里找白砂糖或者糖分呀,普遍都是冰糖或者紅糖塊。所以用的是燒熱的油融化紅糖制成糖油直接炸的,紅糖融化后的糖油還能給糯米面團上色。 老王攪和著紅糖,見它們基本都開始溶解后,讓人慢慢的把提前捏好的糯米面團倒入了油中。 很快,這些糯米面團就開始慢慢變大了,表皮也變成了棕色。 等老王用漏勺輕輕敲打一顆浮在油面上的面果子,出現了明顯的敲在脆皮上的聲音后,他用漏勺撈起面果子放入簸箕去油。等油瀝的差不多了,撒上提前炒熟的白芝麻,晃動簸箕,讓白芝麻均勻的站在面果汁上。 “嘗嘗,但小心里面燙。” 李云睿看見是炸熟的后,就已經有了會是脆脆口感的心理準備了,果然外殼也是脆的,而且紅糖全裹在上面,難怪會變成油亮的棕色。但讓他震驚的是里面,里面居然是軟糯的,甚至還有些拉絲! 兩重完全沖突的口感互相沖擊,光吃外殼會有幾分膩,但內在軟糯米團本身是無味的,又會綜合了那股甜味。 “好吃!” 糖油果子在明朝的南北方都有,但也都流傳的不是很廣,主要還是清朝之前,油脂的價格談不上多親民。劉一峰當初在藟山城做的那些炸物能無往不利也和明朝油脂的利用率不算太高,走入民間的過程并不順利有關。 實際上,如果不是在東山州而是在本土,他做的糖葫蘆也好,糖油果子也好,包括還沒有開始做的米花糖和嵌字豆糖,成本都會增長至少一倍。 東山州血安南都護府,早期想以農業立足,各種農作物多的要命。后來發現運不回去,開始想辦法,最后選定了種能長途運輸的農作物,或者粗加工后能長途運輸的農作物。 最典型的就是油菜和甜菜,這兩都是能粗加工后運回本土去賣的,一個榨油一個制糖。唯一的缺點是運費依然拉高了成本,在本土只能走薄利多銷的路線。 李云睿不顧燙,用手指拉開了一個糖油果子,發現脆皮里面居然是空心的。說完全空心也不是,軟糯的糯米團以不均勻的方式在里面成團或者拉絲。 他扭頭看向了劉一峰:“怎么做到里面是空的呀?” 劉一峰笑著讓鰲拜送來了還未下鍋的面團,提給了李云睿,他撕開面團后發現里面是空的。 “包的時候就故意留了空間,這樣炸的時候就會天然形成空洞了。” 李云睿一邊感嘆神器,一邊從簸箕里又拿糖油果子吃著,他特別喜歡咬開了脆脆的外殼后吃里面軟糯的面團:“可是為什么外面這么脆,而里面這么軟糯呀?” 這個劉一峰就只是笑了笑沒有解釋了,糖油果子一年四季都能賣,東山州的糖那么便宜卻沒什么像樣的甜食,他準備開家糖品的,那么一些秘方自然不會公布了。 其實也沒多少秘密,現代人都知道。面團不全是糯米粉,還有大米粉做支撐的,而最關鍵的添加物是小蘇打的替代物:老面磨粉。 古代沒有小蘇打,古人就用老面作為發酵添加劑,又叫面肥,或者酵。糯米面團里面的空心除了提前預留外,發酵時產生的空氣也是面團在油炸時撐出空心的主要原因。效果雖然不如后世工業化生產的小蘇打,但也能達到六七成的效果了。 李云睿見他不愿意回答,也不糾纏,把手里的糖油果子送入嘴中后又伸手去拿。一旁看著的鰲拜氣的嘴巴都歪了,這可是炸出來的第一鍋,除了掌勺的老王和檢查的劉一峰外,就這廝嘗過,還一次吃了好幾個呢! “行了,少吃點,還有其他好東西呢。” 李云睿聽到還有其他好東西也就不拿了,鰲拜才能把剩下的糖油果子和自己人分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