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很多年前就離家出走了,隨著時光的流馳,留下的痕跡越來越淡,留在記憶里的面容也越來越模糊,陳四平已經(jīng)想不起他是怎樣一個人了。一個念頭忽然闖入腦海,令他怦然心動,把父親留下的書通讀一遍,或許是個好辦法。 讀書是他喜歡的消遣,了解父親是他的渴望,陳四平對即將到來的暑假充滿了期待,他覺得生活抹上了一層絢爛的色彩,就像夕陽下的高樓大廈,明亮而不刺眼。 陳四平把紙箱推到床底,打開臺燈坐到書桌前,在空調(diào)外機的嗡嗡聲里,從頭翻開《我們?yōu)槭裁瓷 返牡谝豁摗? 這是一本介紹“達(dá)爾文醫(yī)學(xué)”的科普書,陳四平讀得很吃力,他了解植物,了解昆蟲,那是他花了很大力氣才積累起來的閱讀資本,但這些資本無助于理解達(dá)爾文和醫(yī)學(xué)。他覺得自己需要補課的東西很多,他也不明白,父親為什么對這些感興趣。 書不厚,一字一句慢慢啃,陳四平花了兩個多禮拜才讀完《我們?yōu)槭裁瓷 罚浟艘欢亲踊逎膶S眯g(shù)語,腦子被攪成了漿糊。 在書的最后,他讀到了父親留下的第二篇筆記。 “發(fā)落齒搖,暮氣沉沉,唯獨對讀書還保有興致和熱情。讀書不為求知,只求消遣,舍此之外,無以遣有涯之生。人從出生的一刻起就一步步走向墳?zāi)梗m然我們時常意識不到,或者有意忽視,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人固有一死,旅途長短不一,風(fēng)景各異,每條路都通往同一個地方。在自然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是本能,舍此之外,別無他想。于我們這些不安分的靈魂,在本能之外,總是孜孜不倦尋找一些慰藉,否則的話,活著未免太過乏味。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以己度人的背后,隱含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這是我們經(jīng)常犯的錯誤。然而總有一些書,塑造了我們的想法,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令人激賞,念念不忘,渴望與人分享,遇到它們是人生的幸事。 “在適合的時間,遇到適合的人,投入地談一次戀愛,無論有沒有結(jié)果,都是一種幸運。讀書也是如此。有兩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一本是r.m.尼斯和g.c.威廉斯的《我們?yōu)槭裁瓷 罚槐臼青嵰卜虻摹堕喿x生物學(xué)札記》,我很喜歡這兩本書,反復(fù)讀過多遍。不夸張地講,這兩本書塑造了我,讓我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于身邊的許多人。我感謝這些作者,r.m.尼斯,g.c.威廉斯,還有鄭也夫。” 陳四平覺得自己觸摸到了父親的脈搏,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個人的悲喜微不足道,生活仍在繼續(xù),泗水城很快迎來了萬眾矚目的高考。泗水中學(xué)不是考點,校園里空了一小半,食堂不像往日那么擁擠,陳四平定定心心打好飯菜,選了個靠窗的位置,細(xì)嚼慢咽,想著心事。 有人故意咳嗽一聲,在他對面放下餐盤,陳四平下意識抬起頭,看到一張似曾相識的面孔,叫不出名字。他的疑惑寫在臉上,令對方不得不自我介紹,姓李,生物組的李老師,最近嗓子不舒服,向他借一套小蜜蜂擴音器,上課用。咽喉炎是教師的職業(yè)病,每每撐到期末,撐不下去,陳四平爽快地答應(yīng)一聲,說吃完飯就去儲藏室拿。 李老師謝過他。說完事掉頭就走,似乎有些不禮貌,于是坐下來一邊吃飯,隨便聊幾句。陳四平記起《我們?yōu)槭裁瓷 罚脤Ψ绞菍I(yè)人士,虛心請教,如果要了解達(dá)爾文的進化論,讀什么書比較好?李老師有點意外,斟酌片刻,推薦了《為什么要相信達(dá)爾文》,并說,對于普通讀者,這本書比《物種起源》易懂。 “普通讀者”的提法并沒有讓陳四平感到尷尬,他覺得李老師是個嚴(yán)謹(jǐn)認(rèn)真的人,當(dāng)他的學(xué)生,或許沒什么樂趣,但可以學(xué)到很多東西。 當(dāng)天下班后,陳四平迫不及待趕回家,把父親留下的書兜底翻了一遍,居然找到了《為什么要相信達(dá)爾文》,作者是杰里?a.科因。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被一種意料之外的興奮擊中,激動得幾乎跳起來。 書稍嫌厚重,300多頁,正如李老師所說,深入淺出,對他這個“普通讀者”來說,并不艱深。陳四平讀得如癡如醉,仿佛推開了一扇緊閉的窗,看到截然不同的風(fēng)景。 在書的最后,天頭地腳空白處,他再次看到了父親的筆跡。 “《為什么要相信達(dá)爾文》是一本介紹演化論的科普書,作者杰里?a.科因,美國演化生物學(xué)家,過去二十年中一直任芝加哥大學(xué)生態(tài)與演化學(xué)系教授,從事演化遺傳學(xué)的研究。原著‘針對美國受神創(chuàng)論影響較深的讀者而寫’,涵蓋了演化論的各個方面,內(nèi)容并不晦澀難懂,一方面受限于受眾面,普通讀者畢竟不具備相關(guān)學(xué)識背景,另一方面得益于流暢的翻譯,符合中文表述的習(xí)慣,譯者‘甚至準(zhǔn)確地判別出科因的筆誤和少數(shù)超出其專業(yè)范圍知識的不準(zhǔn)確之處’,這是比較少見的。 “書稍嫌厚重,裝幀不佳,紙張也蹩腳,花了幾個晚上通讀一遍,似曾相識,沒有多少激動人心的新事物,包括‘基因漂變’的概念,之前在《差異的頌歌》一書中讀到。很多年前我就‘相信達(dá)爾文’了,雖然談不上浪費時間,但這本書缺少某種直達(dá)心靈的‘觸動’,不像《我們?yōu)槭裁瓷 贰R苍S放在十年前,感受就不一樣了。在適合的時間,遇到適合的人,投入地談一次戀愛,無論有沒有結(jié)果,都是一種幸運。讀書也是如此。 “作者在書后列出了擴展閱讀和參考文獻(xiàn),很遺憾,這一部分書目沒有翻譯。” 陳四平合上最后一頁,長長舒了口氣,他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腻e覺,時隔多年,他與父親之間,通過一本本書連在了一起,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相通,很少有父子做到。與此同時,他也感到深深遺憾,他成熟得太晚,時光無法倒流,父親已經(jīng)永遠(yuǎn)離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