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患者急忙道。 云珩點了點頭,然后道:“從剛才的脈證來看,我們其實能看出,患者的情況屬于脾胃虛寒,久泄不止的情況.....還是我剛才說的,病史,這個是一定要詢問的,如果在臨床辯證的時候,我們察覺到脈證和患者的癥狀有什么不符,或者覺得條件不夠,這個時候就要盡可能的去考慮是不是有什么疏漏。” 吳佳明連連點頭。 云珩說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特別是云珩剛才詢問患者的便血情況,這個癥狀也是醫生在臨證用藥時候的一個重要參考。 “乏力、多夢也有挺長時間了?” 云珩又問患者。 “是。”患者點了點頭。 這一下一些同學的眼睛都亮了。 像這種患者沒說,而醫生卻準確的說出患者情況的橋段,一直都是一些中醫電視劇里面很喜歡上演的,也是中醫醫學生最喜歡的。 可怎么才能有這個效果,卻不是這些醫學生能掌握的,可現在,他們好像明白了點什么。 “結合患者的病史和脈證,我們現在就可以確診,患者是長期以來脾不鍵運,腸中濕熱不輕,氣滯從而導致腹痛,下注則為便泄......” 云珩笑著道:“在面對泄瀉的時候,首先我們要清楚這個病癥的大的方向,就像剛才韓教授說的,這個病癥多以胃氣為本,強調整體臟腑之間的升清降濁,屬于常見的脾胃腸病癥......” “患者的病程不短,還兼有肝氣乘脾之像,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我們要從調氣健脾著手,用清腸化濕之法......” “臨床上,對于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的癥狀,常用的就是理中湯,健脾補氣,溫中驅寒,倘若肝旺脾弱,氣滯腹痛,又可以配合痛泄要方用來抑肝健脾......” “所以在處方上,我們就可以考慮理中湯和痛泄要方,以黨參、白術、炙甘草、茯苓、炒防風......來整體搭配。” “黨參白術、甘草三味藥一起健脾,輔以茯苓以和中化濕......” 說著云珩同時寫著藥方:“中醫的方劑講究君臣佐使,具體病癥以主證為主,其他病癥為輔,各種藥材的性能搭配......再復雜的方劑,都是有據可循的。” 現場的同學們聽得眼睛都亮了,不少人甚至在心中狂呼,云醫生多講一點,多講一點,他們都舍不得走了,就想在這兒一直聽下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