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國語-《1850再造中華》
第(1/3)頁
河仙中學舉行國語比賽。所謂國語,即中華帝國的官話。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方言眾多。自古以來,中原王朝便注重統一官話,以實現全國范圍的、無障礙的溝通交流。
早在漢代時,朝廷就規范了標準語,稱之為“正音”、“雅言”、“通語”。這種標準語以“洛語”為基礎,而“洛語”則承襲自先秦時代的雅言。
西晉同樣以洛語為官話。永嘉之亂后,洛陽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陽雅音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隋朝統一中國后,編著《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唐韻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這是當時洛陽太學里教學采用的標準讀書音。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仍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
元朝幅員之廣,民族之多,為歷朝之最。由于漢人人口最多,文化最為發達,元朝將漢語定為域內共同語言,稱為“天下通語”。
元朝漢語標準音,仍然是唐宋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明太祖出于江淮,以南京為首都,認為中原雅音為漢語正統。而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更加純正。因此,明朝官話改以南京話為基礎,南京音為明朝標準漢語語音。
南京音影響很大。長久以來,南京音以其清雅流暢、抑揚頓錯的特點,備受推崇。從明初開始,到清朝雍正時期,南京音都是中國官話。
當時中國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漢語成為東亞各國的官方語言。南京音也飄洋過海,進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
至今,朝鮮語、日語、越語中,都夾雜著大量的漢字,讀音中亦夾雜著大量的南京音。
以上各朝的官話,都可稱為古漢語。古漢語遠比現在的普通話復雜,聲調更多,還有入音等特征。
現代的閩南話、粵語、客家話中,還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發音。至今,閩南語有七個聲調,粵語有九個聲調,還有六種輔音韻尾。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延庆县|
内乡县|
贡山|
上栗县|
丹巴县|
客服|
西贡区|
深水埗区|
霍林郭勒市|
冕宁县|
博湖县|
汾西县|
白城市|
青州市|
赣州市|
伊川县|
京山县|
太康县|
厦门市|
兖州市|
铁力市|
沧州市|
尚义县|
广宗县|
天水市|
兴文县|
瑞金市|
舟曲县|
桃源县|
寿宁县|
兴隆县|
湄潭县|
方山县|
永寿县|
义乌市|
淮滨县|
白城市|
建始县|
沙坪坝区|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