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田興恕出營應戰-《1850再造中華》
第(2/3)頁
田興恕家鄉為湖南鎮竿(鎮筸,今鳳凰)。此地自唐朝起,就興盛尚武之風,是朝廷的優良兵源。
乾隆、嘉慶年間,湖南爆發了大規模的苗民起義。之后,清廷在鎮竿修筑汛堡、屯卡、碉樓、炮臺、關門等八百余座。十萬人口的鎮竿縣,“地皆屯田,民皆兵籍”,當地人要想出人頭地,只剩投軍一條路。
田興恕麾下的竿軍,同樣非常悍勇。他們在左臂刺有“虎威常勝軍”的青字,每遇戰斗,常赤裸左臂,揮刀躍馬,自家人互相呼應鼓舞士氣,令敵方膽戰心驚。
在當時的湘軍中,一直流傳著“無湘不成軍,無竿不成湘”的說法。
竿軍人比革命軍多,火力卻不如革命軍。困守營壘,只會坐以待斃。田興恕也是火暴脾氣,把羅澤南的叮囑拋諸腦后,帶領部下出營,主動迎戰王玉寶的先鋒。
一開始,田興恕還比較謹慎,令炮隊推出火炮,與革命軍對射。眼看炮不如人,田興恕帶頭向革命軍沖鋒,企圖靠近革命軍。
按照田興恕的經驗,革命軍一向重視火力,但存在一段火力盲區。
五公里之外,革命軍很少使用火炮。革命軍陸軍最新式的榴彈炮口徑為105mm,有效射程可達到六公里。但這種距離已經超過了湘軍的作戰半徑,革命軍在這種距離使用火炮,效益并不明顯。
兩公里至五公里之間,革命軍可使用榴彈炮壓制敵人,陸軍主要裝備105mm、75mm兩種口徑的榴彈炮。
三百米至兩公里之間,革命軍一般使用迫擊炮打擊敵人,有40mm、60mm兩種口徑。迫擊炮威力不如榴彈炮,但裝備量大,炮彈密集。
一百米至三百米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可算作是革命軍的火力盲區。在這個距離上,使用迫擊炮有些火力浪費,使用步槍瞄準精度又不夠、子彈密度亦不能達到戰場要求。
田興恕所企圖的,就是冒著革命軍的炮火,沖入革命軍陣前一百米至三百米之間,使用洋槍與革命軍對射。
最好是能夠沖入革命軍陣中,與革命軍白刃相接。以竿軍綿延上干年的尚武之風,與革命軍白刃戰絲毫不在話下。
從望遠鏡里,王玉寶看見虎威常勝軍沖了過來,騎兵在前,步兵在后,炮兵在營前助陣。
王玉寶當即下斷,下令道:“營部炮兵排注意,集火射擊,射速每分鐘二十五發。”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城市|
青川县|
芷江|
阳原县|
康定县|
临江市|
潮安县|
安平县|
黔西县|
唐山市|
荥阳市|
定边县|
永清县|
开化县|
高台县|
凉城县|
辽中县|
溧阳市|
蕲春县|
囊谦县|
修武县|
武城县|
邻水|
弥勒县|
丰都县|
钟山县|
广昌县|
崇礼县|
罗山县|
九江县|
宁安市|
绥滨县|
呼伦贝尔市|
双桥区|
阜南县|
壶关县|
墨玉县|
长沙市|
土默特左旗|
永清县|
惠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