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除此之外,還有黃奇和一個叫王久隆的名字。
由不得他不激動,排名靠后的一作也是一作啊,更何況這可是Cell的一作。
正當他心潮澎湃的時候,突然,有人驚呼一聲:“你們快看引用次數!“
”論文才上線十分鐘,已經有7次引用了,而且這里有個評論?!瓣愑隄髦钢W頁下方:“這是來自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羅伯特·齊格勒教授,他評論了這個成果,說這是'水稻抗病毒育種的里程碑式突破'。”
實驗室的門被推開,曾福年快步走進來,手里拿著一本剛打印出來的論文:“小陸,你看這個?!彼钢撐闹械囊欢卧挼溃骸安粌H直接上了封面,他們還把'繁縷1號'的農藝性狀分析放在了Highlight部分,看來你的面子還是大啊?!?br>
陸時羨微微一笑,接過論文,手指輕輕撫過那些熟悉的圖表和數據。
“這是大家三年的心血,無數個不眠之夜,才終于化作了這薄薄的幾頁紙。如果拿不出來東西,我就算有再大的面子也沒用。“
實驗室里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
與此同時,在華國農科院的一間報告廳內,一場關于“繁縷1號”的專題討論會正在進行。
臺下坐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科學家,臺上有幾位農業科學方面的權威正在為Cell上的這篇文章而激烈討論著。
“我認為,'繁縷1號'最大的突破在于發現了溫度波動誘導的蛋白質構象重排機制?!眮碜匀A農大的教授李建國指著大屏幕上的結構圖說:"這為作物抗病毒育種開辟了全新的方向。"
“我同意!”另一位教授接過話筒:“但更令人振奮的是,這項技術具有很好的普適性。據陸時羨團隊已經發布在期刊上對小麥和玉米上的試驗結果來看,結果比較理想。"
臺下響起一陣低語。
一位年輕的博士舉手提問:“各位教授,請問'繁縷1號'在推廣應用中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