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925、《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 掠過這悲慘的一幕,讓我們去品受一下古城蘇州的另一個夜景——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唐代詩人張繼泊舟于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夜色藍山,吸引著這位羈旅愁懷的客子,使他觸景生情,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于是他寫下了這首古莊典雅、意境清遠的小詩《楓橋夜泊》。 自此之后,雖然還有不少詩人又描寫過“楓橋”、“夜半鐘聲”,但是已沒有人再能夠達到張繼的藝術水平,可以說這首《楓橋夜泊》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出神入化、至高無上(尚)的思想藝術境界,天下絕綸,“天下第一”,冠甲天下,無人可比! 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碑千年詛咒之謎 清風明月逍遙客原創?·?2021-09-13 07:50?·?歷史領域創作者 寒山寺,坐落在蘇州古城西閶門外七里古運河畔,比鄰楓橋,曾稱楓橋寺。提起寒山寺,讓人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歷史上,寒山寺幾易其名。相傳,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監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改名寒山寺,北宋時改名“普明禪院”,南宋年間稱楓橋寺,元代始復稱寒山寺,沿用至今。關于寒山寺一名的由來,又與民間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分不開。傳說,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來到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在唐代以前,寒山寺是不知名的小寺,自從有了張繼的《楓橋夜泊》才讓寒山寺名聲大振。寒山寺屢毀屢興屢建,能延續千年,張繼功不可沒。 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且鑒于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會昌五年)年下令拆毀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余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