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守村人正文卷第四百四十四章地形猶照縣志比地圖拿出來,展開,朱標、朱樉一同看。 果然,就這處位置是兩條河最近的地點,不管南邊還是北面,只有這個位置最適合當市場。 百姓自己選擇,什么地點好不好,他們多年來總結出答案了。 龍亢鎮距離懷遠縣的縣城七十五里,太子的隊伍用船只運輸大量的東西后,牲口增加,屬于半輕裝前進。 他們都走了半天的時間,其他百姓,尤其是西肥水的,他們怎么可能順流跑到懷遠縣下游一段位置,再折返回懷遠縣交易? 順流倒是快了,回來呢?劃著船慢慢走唄?加上折轉的距離,八十多里地啊! 百姓又不傻,他們正好找到了此處,于是想不成集市都不行。 朱標看里長:“若行軍打仗,有里長在,將領當省去多少心神?” “太子殿下謬贊了,這不算什么,有人能從每個地方的歷代地理志描述的地形地貌與河流推算出當下的那里大概的山川河流情況。 如唐朝唐太宗時代的一處山,高六百尺,北邊河流經過,河寬二百二十尺。 到了宋仁宗時候,山高六百一十尺,北邊河流有轉,河寬二百尺。 再到元明宗,同樣一座山,高六百二十尺,北邊河流南凹,河寬二百六十尺。 歷代地理志中,同一座山,同一條河的說法都不一樣,它就是變動的。 通過變動,即便沒有親眼所見,亦能猜個大概情況?!? 里長在說憨憨,憨憨就有這本事。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憨憨不但知道前朝的,還知道后面的。 至于為什么不畫出來……那會累死他,他只能遇到某一個地方后去回憶當地的情況。 關鍵有時候的地理志隨著戰爭的損毀而遺失,這才是最可悲的。 但凡有點文明的朝代,都會努力把前朝延續下來的書籍,尤其是地理志保存好。 朱聞天的時候有說元朝野蠻的,也有說清朝野蠻的,但不管如何,人家也努力保存地理志,同時寫斷代史。 真正的野蠻是把一個文明曾經的傳承毀滅,把會說那個文明話和認識字的人殺光。 瑪雅的文明斷了、天竺的文明斷了,以及尼羅河的…… “用地理志來推算?”朱標不知道歷史最后什么樣,他此刻渾身發麻,嚇的。 他知道里長說的人是誰,需要背下來地理志,而且歷朝歷代的,從中尋找規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