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次是意外,多了就成算計了,秦國正值多事之秋,她要顧全大局一些。
春去秋來,趙國以李牧為將軍,打下了燕國的武遂、方城等地。舒安歌很同情燕國,但也是只是同情罷了。
趙、燕兩國戰事暫告一段落,趙太子迫不及待的離開咸陽回了趙國,秦國在趙國的質子也回到了咸陽。
十月時,蝗災大規模爆發,雖然秦國早就準備,舒安歌也提前制定了許多滅蝗計劃,但這個年代,很能從源頭上斷掉,蝗蟲泛濫時還是很可怕的。
不過他們也不是無用功,蝗蟲爆發后,各地郡守和縣令紛紛組織百姓一起滅蝗害,用火燒死的蝗蟲拿來喂養雞鴨等家禽。
蝗蟲災害比歷史上造成的損害要輕上許多,因為朝廷準備得到,及時開倉放糧,又組織各地受災百姓,及時處理死亡人口,沒有因此發生瘟疫。
連年遭災,為了充實糧倉及時賑災,秦國發布了一條新政令,百姓只要納粟千石就能拜爵一級。
秦國對于爵位賜予非常嚴格,往日只有立下軍功才能賜爵位。
新政令一出,許多商人拼著一股勁兒,將家中藏的余糧捐了出來,只為得到一個爵位。
千石糧食換算成現代的單位,就是二十多噸糧食。
靠著一個表彰,換得二十多噸糧食,救扶一方百姓,舒安歌認為還是很值得的。
在朝廷的積極救災之下,蝗災影響慢慢淡去,這個時候,魏國突然傳來了一個震動六國的大消息。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去世了,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對魏國而言意義非凡。
當初秦國攻打魏國,若不是信陵君聯合五國一起攻打秦國,魏國怕是早就被打下半壁江山了。
魏無忌成人時,魏國從興盛走向衰落,他效仿孟嘗君、平原君等廣招門客,門下氣人異士無數。
因他禮賢下士忠肝義膽,故而在諸侯國中十分有威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圍魏救趙事跡,也是出自他的手比。
信陵君此人文武雙全十分了得,只可惜他同父異母的兄長魏王屢次猜忌于他,所以信陵君在為魏國解圍之后,傷于酒色英年早逝。
物傷其類,信陵君之死,對于其它六國來說,不是什么好消息。
當初有信陵君在,面對強秦時,魏國及其它幾國尚有聯袂抗衡的勇氣。如今信陵君一死,魏國士氣太跌。
對于秦國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消息,秦王派大將蒙驁領兵攻打魏國。
用舒安歌的話來形容,這就是趁他病要他命了。
秦王政四年,在各種災荒中度過,到了秦王政五年,秦國光景總算有了好轉。
一轉眼間,嬴政十八歲了,公子成蟜也年過十五了。
夏太后操心著公子成蟜爵位之事,調集各種人脈,使了手段,說服韓國讓地百里給秦國。
當然,夏太后如此舉動不是純粹為了秦國擴大疆域,而是為了讓成蟜建立軍功。
嬴政對此沒什么意見,他雖不太喜歡成蟜,但不介意秦國疆域擴張。
成蟜出使韓國算上來回行程,原本幾個月就好。但韓王留他在韓國做客,待的就久了一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