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路南行,一路派,等到了揚州的時候,許顯純身邊還跟著三四個錦衣衛(wèi)千戶百戶什么的。 在揚州等了七八天之后,一路上派出去的人手才慢慢的聚齊。 等到幾人都各自匯報完了之后,許顯純的臉也就越發(fā)的陰沉了。 過了好一會兒,許顯純才開口道:“揚州的鹽幫,都去想辦法摸摸他們的底,過兩天咱們就去山東?!? 最近苗頭頗有些看漲的苗守陌被扔在了陜西充當崇禎皇帝的眼睛,朱剛又時刻跟在崇禎皇帝的身邊,如今跟在身邊的這些人,忠心倒是有,能力也夠,但是卻總是讓人感覺缺了點兒什么。 在這種時候不愿意冒險的許顯純選擇了最穩(wěn)妥的法子,一路上的消息搜集的差不多之后,就先去把墨家的傳人給弄進京城。 至于一路上的漕幫和鹽梟什么的,只要把情況弄清楚就好了,剩下的等著皇帝陛下決斷吧。 只是許顯純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揚州一地的私鹽猖獗到了何種地步。 大明朝和前唐一樣,都是鹽鐵官營。 但是,有鹽業(yè)專賣就必然有私鹽。 鹽業(yè)專賣越嚴,私鹽越好賣,利潤越高。這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 大明也拿這個規(guī)律沒招。 大明立國之初,在西北以外仍然有元軍駐扎,威脅中原的安全,大明便在那一帶駐軍。 有駐軍,就需要長年供給糧草,這成為大明財政的一大負擔。 于是,大明朝的開國太祖洪武皇帝老朱想出來一個好辦法——開中制,后來又改開中制為折色制——只要交足一定的銀兩,任何地區(qū)的商人都能夠領(lǐng)取鹽引進行貿(mào)易。 但是這其中有個關(guān)鍵的問題——得先出錢才行! 原本能隨便誰能弄到鹽,對于鹽販子們來說是好事兒,但是這么一算,這事兒可就不讓人那么開心了。 但是就像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話說的一樣,既然要花錢才能弄到鹽,那么想辦法少花錢,或者干脆不花錢弄到鹽豈不是更美? 有道是心動就要行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徽商和晉商們立即就行動起來了。 既然要賺錢,就得先花錢。要不然的話怎么進場? 但是花錢也是有講究的。 要不然你隨便一個人上去就直接送錢,那官老爺們敢收嗎——你誰啊你就送銀子,本官跟你很熟嗎?不知道本官向來視金錢如糞土的? 既然直接送銀子不行,沒問題,咱換個套路就得了唄。 送字畫,送古玩,還有那些有名氣的印章什么的,總之什么玩意不起眼但是又有價值,還能跟風雅沾上邊兒的東西,可勁的送就是了。 要要抬著千兩銀子上門得是多大一堆?簡直是成何體統(tǒng)。 但是一幅有名氣的字畫可能價值千兩,卷起來也不占地方,隨手就能拿著上門。 身為官老爺總不能拒絕客人的手禮吧?又不是啥值錢的玩意不是? 大人說這畫值一千兩銀子? 哎喲,我的青天大老爺誒,這是小的在街頭王二麻子那里花了五兩銀子買來的,自己欣賞不來這玩意,也分不出來個好壞。 這不正好聽說大人您是鑒賞書畫的高手,所以小的冒昧帶著這東西上門求教來了嗎。 若是大人也覺得這畫兒不錯,只要五兩銀子,小人就把他轉(zhuǎn)賣給大人您了。 啥?大人兩袖清風,五兩銀子也沒有,可是卻很喜歡這幅畫? 哎喲喲,您瞧瞧,這事兒弄的。早就聽說大人您兩袖清風愛民如子,如今一大家子花銷又多,那點兒俸祿確實存不下。 這樣兒罷,這畫兒啊,就放大人您這兒了,您替小人鑒賞鑒賞,咱們改日一起去倚紅樓醉紅樓啥的聚一聚。 就這么一來二去的,大家不就成了朋友了么? 大家既然已經(jīng)成了朋友,那朋友之間互相幫助是應該的吧? 等到事情辦妥當了,那朋友間是不是就有了通財之誼了?大人跟小人可是朋友,如今朝廷摳門,大人手頭緊,小人都看不過去了! 這樣兒吧,這里有幾十兩的銀票,大人先拿去用著。 只是這幾十兩怎么變成了幾十萬兩,這事兒可能是錢莊那邊兒弄錯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