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永陵能一樣?從埋了世宗皇帝開始到現在也不過是短短的七十三年時間而已,現在就滲水? 真當給皇帝選陵的那些人都是混飯吃的?真當帝陵的營造標準跟百姓家里蓋房子一樣呢? 三合土,包磚,機關,各種各樣的技術不說是當時最頂尖的,估計也找不出第二家敢這么奢侈的。 這么牛逼的技術營建好的帝陵居然有滲水的跡象,惹得皇帝大怒,然后不得不遷陵? 怎么看都透著一股子詭異。 當溫體仁再提出來永陵的葬品之后,薛鳳翔頓時就感覺自己抓住了什么東西。 靈光一閃間,薛鳳翔脫口而出道:“永樂大典!” 永樂三年開始編纂,動用文臣三千多人,涉及到的宿學老儒達到兩萬多人,直到永樂七年才完工的永樂大典! 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常隨身攜帶翻閱,這事兒大家都知道。 可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宮中發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燒毀。火勢蔓延之下,連文樓中的《永樂大典》都有被焚毀的危險! 為了防止再出現這種情況,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 為了重錄大典,吏部和禮部主持了“糊名考試”,選撥出一百零九位善書人來謄抄,內府調撥了畫匠、砑光匠、紙匠等,惜薪司、光祿寺和翰林院也分別負責木炭、酒飯和月米的供應。 重錄《永樂大典》的繕寫者被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頁,這樣重錄工作整整花了六年時間,到穆宗隆慶元年才算是匆匆完工。 問題是,按照這個速度來計算,《永樂大典》應該是沒有抄完的! 正本永樂大典約合五十五萬頁,理論上來說應該是謄抄完整了。 可是實際上,這一百零九個善書人還有休沐的時間,還有生病請假等等情況在內,很可能導致嘉靖副本的《永樂大典》沒有完全謄抄完畢。 依據江湖傳言,正本《永樂大典》已經陪著世宗皇帝下葬了! 前幾些日子,崇禎皇帝正好跟自己這些人說過,要把皇史宬里面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的大部分藏書都要多印幾份! 然后永陵就發生了滲水事件,前后不過一旬的時間! 這些事情串聯到一起以后,薛鳳翔的額頭上開始不斷的冒出冷汗——細思極恐啊! 自己知道了這么多的事情,會不會被廠衛給滅口? 大驚之下,薛鳳翔也顧不得什么體面了,直接向著溫體仁哀求道:“首輔大人救我!” 溫體仁撫須道:“薛大人不必如此,其中忌諱,便是陛下的心中也是一清二楚,否則直接派廠衛去永陵中取了大典出來又有何難? 如今借著永陵滲水之機把事情辦的完美一些,想必陛下那邊就能交待過去了。” 左右現在內閣里面沒有其他人在,溫體仁干脆又多說了幾句:“薛大人只消安心辦好差事,倒是不用擔心,魏公公身上擔了多少事?現在不也在安心養老?” 聽到溫體仁提起了魏忠賢,薛鳳翔一顆提著的心才算是放下了一些。 論到身上背的黑鍋和罵名,自己這些所謂的閹黨成員比起魏忠賢魏公公來可差的遠了,那位可是當過九千歲的主兒! 定了定神后,薛鳳翔便向著溫體仁拱手道:“下官多謝閣老提點,以后愿以閣老馬首是瞻,絕無二心。” 溫體仁依舊是那副笑瞇瞇的表情:“你我一同為天子效力,又何分彼此?” 薛鳳翔再一次致謝后才道:“下官這就先行告辭了。” 從內閣向溫體仁告辭以后,薛鳳翔就去尋了孟紹虞,打算找這個禮部尚書一起研究下該如何遷陵。 孟紹虞揮揮手命人都退下了之后,才親自倒了杯茶水給薛鳳翔,笑道:“孟某可是等候多時了。” 薛鳳翔勉強笑道:“孟大人等候本官,也是為了遷陵之事?” 孟紹虞笑道:“孟某方才與禮部諸位同僚已經商議過了,四月十八日是個好時機,宜破土,遷墳,祭祀。” 薛鳳翔拱手致謝后才斟酌著道:“是不是太急了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