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多虧了神圣羅馬帝國和教廷兩家的大力宣傳,大明帝國在歐洲的形象當真是極好極好的。 神圣羅馬帝國的宣傳明顯有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西方的羅馬帝國與東方的大明帝國是當今世界的雙子星,身為兩個超級大國,應當對全世界的穩定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所以歐洲人就看到了,整個歐洲戰火連天,大明制造的軍火每一天都在收割著歐洲人的性命。 許多歐洲人不免惡意的揣測著,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歐洲人全部死在大明的炮火之下后,世界就真的和平穩定了吧? 教廷的宣傳同樣在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或者說干脆是把自己整個人都鑲上了一層厚厚的鎏金。 “基督之圣矛”、“上帝之子”、“文明世界的引路人”、“人類前進的總舵手”,等等一類的名頭被教廷加在了崇禎皇帝的頭上,盡管崇禎皇帝本人從來就有就此表態。 然后這位上帝之子除了大賣軍火之外,還將無數的福壽膏也賣入了歐洲,讓歐洲人能夠近距離接觸到上帝。 對于這些宣傳,崇禎皇帝和大明帝國自然是無所謂的——只要大明足夠強大,他們愿意怎么宣傳就怎么宣傳,反正不會對大明造成任何的影響。 因為大明百姓身為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堂口繼承人,對于這些自己家老祖宗早就玩過的策略早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自然是無所謂的很。 蠻子們愿意說崇禎皇帝是“上帝之子”就說吧,反正俺們都知道,皇帝陛下本來就是天子,百分百是老天爺的親兒子,至于什么上帝,明顯就是老天爺的一個分身,愿意說說去。 崔璐雖然一直面無表情的騎在馬上前行,然而內心著實不太平靜。 對于一個傳統的讀書人來說,什么樣兒的皇帝才是好皇帝?或者說,對于天下人來說,什么樣兒的皇帝才是一個好皇帝? 很簡單,民不加賦而國用足,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好皇帝! 如果能夠滿足了這個條件,那么再拓土萬里,揚國威于異族海外,那么這樣兒的皇帝肯定會被歷史記住,然后大書特書。 毫無疑問,這兩個條件,崇禎皇帝都滿足。 大明的變化對于那些崇禎二十年以后,甚至于是崇禎十年以后出生的小崽子們來說,是什么太大的概念的,反正大明足夠牛逼就對了。 而對于天啟年間就已經懂事,并且開始讀書的那些人來說,大明似乎已經完全變了個樣子,變得讓人完全看不懂了。 天啟年間到早期的崇禎年間,天災一直就沒有斷過,一個學子想要出門游學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首先就是安全的問題,再次就是馬車也算是個稀罕物,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坐的起馬車。 而現在,很多地方可以直接通過火車過去,比如從南京到京城,躺在火車上面慢慢休息,兩三天的時間就能從南京到達京城。 以前誰聽說過火車是個什么玩意?直道幾乎就是所有人能夠想象出來的最好出行方式了! 而現在,大明每天都在進行著無數的工程,隨便哪一項工程拉出來,都不見得比大運河的工程要小,就算是比之萬里長城的修建也差不到哪兒去。 可是,長城修了幾代人?幾個國家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修了好幾代才算是將將完成,直到大明初期還時有修繕。 大運河的修建幾乎就是直接敲響了大隋帝國的喪鐘,就連李二陛下視之為偶像的楊二陛下,最后都難免唱了涼涼。 而大明的這些工程,從河道橋梁到鐵路,從大煉鋼鐵再到無數的工廠拔地而起,明明應該是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的工程,明明應該是一個帝國不可承受之重負,大明卻依舊穩如一匹老狗。 本來就越收越少的賦,現在干脆沒人再收了——崇禎二十四年春,雖然崇禎皇帝自己不在國內,而崇禎皇帝的旨意依舊通過海路傳回了大明,然后傳遍了天下。 停止賦的征收,以前所有的積欠一概免除。 這道旨意會給大明帶來什么樣兒的影響,崔璐自認為還不夠聰明,暫時看不到,但是從鄉間地頭得到的消息來看,幾乎所有的老百姓都在念著崇禎皇帝的好。 至于那些不斷進行的工程,老百姓的看法更讓崔璐有些難以理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