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場案子沒有審完,主審官卻跑路了——那聲咳嗽明顯是崇禎皇帝給出的信號,田三石暫停了案子的審理,打算聽聽崇禎皇帝怎么說。 對于崇禎皇帝而言,這種狗屁倒灶的事情其實并不少見。 就像是后世的某只企鵝,最初就是看誰有啥好東西就收購,收購不成就想辦法抄一抄,然后靠著自己巨大的用戶基數再把原創者給壓死。 包括穿越者培訓基地,企鵝也是搞出來一個書城,挖了一票基地的大佬之后將基地的股價打壓,然后才下手收購的。 投入幾百萬,最多不過幾千萬的成本,結果就是替企鵝省下了幾個億的收購成本。 至于什么專利? 不好意思民,這玩意還不就是拿來抄一抄就OK的? 身為程序猿的崇禎皇帝在寫代碼的時候也喜歡拿別人已經寫好的模塊修改…… 但是吧,站在什么山就唱什么歌——現在朕是皇帝,可不是那個寫代碼的碼農了,知識產權和版權這事兒得重視起來。 至于說這事兒不好管理,對于崇禎皇帝來說倒是問題不大,因為崇禎皇帝手里有刀子,最關鍵的是沒有誰敢跟他嘰嘰歪歪。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禎皇帝才對躬身候著的田三石道:“將相關卷宗封存吧,這幾個人的生意也暫時先讓他們關掉。” 吩咐完田三石之后,崇禎皇帝又隨口吩咐道:“著人前往南京,調取與此相關的卷宗過來。” 想了想,崇禎皇帝干脆又接著對王承恩吩咐道:“罷了,你親自去一趟,調取與此案相仿佛的卷宗過來,無論案件本身大小。” 這時候就體現出有個云備份的好處來了——京城有的卷宗,南京基本上都有,雖然南京方面僅僅是個備份,但是當崇禎皇帝想要調取北方卷宗的時候,卻不需要王承恩再跑回京城了。 而崇禎皇帝這十幾年來一直大力號召的要想富先修路政策,也在這時候體現出來了好處。 帶著一眾干兒子們直接從泉州走金泉直道,僅僅一天的時間,王承恩就到了南京。 真正花時間的還是翻查那些相關的卷宗。 大明實在是太大了,地盤大,人口多,各種狗屁倒灶的問題也就多的是,而之前并沒有專利這個詞的說法,相關的所有卷宗都被分類到了民事卷宗里面。 想要在浩如煙海的民事卷宗里面找到與這次的專利案相仿佛的卷宗,實在是個大工程。 直到半個月之后,王承恩才帶著大量的卷宗回到了泉州。 觸目驚心! 這是崇禎皇帝在翻看卷宗之后的第一反應。 隨著墨家的再一次興起,格物科也漸漸的受到了重視,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各種各樣的發明層出不窮。 這倒是很正常,因為人口基數在這里擺著——給中國人每人一架鋼琴,還有莫扎特和貝多芬什么事兒? 但是吧,中原有句老話說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隨著各種各樣的發明冒出來,與之相關的案件也隨之增多。 只不過,官府在宣判的時候就有著很明顯的傾向性了。 如果發明人是讀書人,尤其是那些有功名在身的,那么大部分都能勝訴,如果發明人是白丁,那么很抱歉,大部分都是敗訴了。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沒有相關配套的法律,《盜律》不能完全適用于專利的紛爭。 官府自然不覺得這么判有什么問題,而那些讀書人自然也不覺得有什么問題,就連被判敗訴的百姓其實也不太在乎。 然而崇禎皇帝很不喜歡這樣兒,百姓跟讀書人有什么不同?讀書人還不是百姓生養出來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