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孟長策即將到京城來講學一事,對趙曜沒有什么吸引力。一:他并不想拉攏孟長策。二:他又不是文人學子,對學問沒有那么熱衷,也不想做什么文學大家。三:孟長策是太子殿下和代王殿下極力想要拉攏的人,趙曜只會對他避而遠之。 趙曜也沒有打算去聽孟長策講學。他讀書不太聰明,沒必要去聽孟老先生講學,聽了也不一定能聽得懂。 雖然孟長策德高望重,深受天下文人學子的推崇和敬重,但是趙曜心里對孟老先生并沒有那么……崇敬。不過,孟老先生的品性還是讓人非常敬重的,他不沽名釣譽,也不欺名盜世。他是真正做學問的,在文學上的造詣非常高,推動了大周的文學的發展。 賀蓮芳一向討厭儒家那些文人學子,覺得他們浮名虛利又迂腐刻板。但是,對孟長策,賀蓮芳也是非常尊敬的。 孟長策是當世的第一大儒,毫不夸張地說他在天下讀書人心目中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可以說他在現在的文人學子中是圣人。他對天下讀書人的影響比皇帝還要大。 天下文人學子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誰,但是他們絕不可能不知道孟長策是誰。 一個當世的大儒的影響力甚至比皇帝還要大。如果孟長策對朝廷不滿,那么朝廷的名聲會變得非常差,處境自然也會變得非常艱難,甚至有時候會毀了朝廷。 皇帝想要好的名聲,哪怕心里不服當世大儒,但是表面上也要對大儒恭恭敬敬。好在真正的大儒對俗事不感興趣,也不會插手朝廷的事情,所以皇帝并沒有對他們做什么。 如果一個大儒,對朝廷的事情指手畫腳,還大罵皇帝,那么他的下場會病死,又或者出意外而死,絕不可能好好的活著。 當初,大周剛建立的時候,先帝幾次前去請孟長策出山,重新修訂禮樂規矩,人倫綱常,但是被孟長策拒絕了。 在前朝時,孟長策曾出過山,然后對世道非常失望。自此以后隱居山林,一心鉆研學問,再也不過任何世間事。 這次,孟長策竟然要出山講學,真是太讓人吃驚意外了。看來,他這段時日被太子和代王的人煩的不輕。 孟長策即將來京城講學一事,對天下文人學子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以說是他們心中的盛事。 賀蓮芳原本以為趙曜會想要去聽孟長策講學,沒想到他并不想去。 “你為何不想去?” “有什么好去的。”趙曜懶得去湊這個熱鬧,“我又不做學問,又不用當官,不需要去聽學。再說,像孟老先生這樣的大儒講學,一定會將一些深奧的東西,我一個小孩子肯定聽不懂。” “不會,像孟長策這樣的大儒講學都講的通俗易懂,不管是誰去聽,都會聽得懂,并且受益匪淺。”賀蓮芳勸說趙曜道,“你去聽一聽,對你沒壞處。” “我怕我會聽的睡著。”趙曜對自己還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賀蓮芳淺笑道:“孟長策是真的有學識,他講的東西都是他這一生鉆研出來的,不像那些草包忽悠人,你最好還是去聽一聽。” 見賀蓮芳這么推崇孟長策,趙曜心里有些意外。 “二叔,你去聽嗎,不然我們一起去?” 趙曜沒有發現,他說這句話時,賀蓮芳的眼底劃過一抹黯然。 “我腿腳不便就不去了。”賀蓮芳的神色看起來沒有任何異樣,他語氣平靜地繼續說道,“我不需要聽講。” 趙曜看了看賀蓮芳,張了張嘴想要說什么,但是想了想還是沒有說。 賀蓮芳沒有再說這事,轉移話題教趙曜兵法。 趙曜沒有留在賀蓮芳這里用晚膳。在用晚膳前離開,前去以前的太尉府。現在,應該稱作鄭府比較合適。 鄭誠和鄭謙早就恭候多時了。 至于鄭讓,他在兩年前就去了梁州,如今是楚王殿下身邊的大司農,深受楚王重用。 鄭讓去梁州,并不是他自己主動要去的,也不是他支持楚王。在進京城做官后,鄭讓跟何相他們一樣只效忠皇帝,不效忠任何皇子。 兩年前,皇帝忽然下旨讓鄭讓去梁州輔佐楚王。 對于皇帝的這道旨意,鄭讓自然不能違逆,只能老老實實地去梁州。他在去梁州之前,皇帝曾召見過他,并再三叮囑他好好輔佐楚王。 鄭讓一時半會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他在臨走前,還特意去請教何相跟劉太師,詢問皇帝是不是讓他做楚王殿下的人。 何相跟劉太師對他說,皇帝讓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既然皇帝讓他輔佐楚王殿下,那他就盡心盡力并忠心耿耿地扶持楚王殿下。 鄭讓聽明白后,心里一開始是有些不樂意的,因為他不愿意參與皇子之間的爭奪中來,他只想實現他的抱負。不過,等他去了梁州后,他就改變了看法,因為他發現楚王殿下是一個明君,跟隨輔佐楚王殿下并沒有什么不好。再說,能遇到楚王殿下這樣的主君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兩年前,因為鄭讓前去梁州任職一事,在朝中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鄭讓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身后的鄭太尉。當然,這是大臣們的看法。皇帝竟然讓鄭讓前去梁州扶持楚王殿下,等同于讓鄭太尉輔佐楚王殿下。 鄭太尉太有分量了,這讓大臣們不得不懷疑皇帝最中意的皇子是不是楚王殿下? 因為這件事情,朝中又有不少大臣支持楚王。 這幾年,前往梁州的文人學子非常多,同時前往梁州的官員也不少。 雖然楚王不在京城,但是朝中大臣對卻對他非常關注。在早朝上,時不時有大臣夸贊楚王,當然也有大臣時常參奏楚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