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朱高熾有些看不懂朱棣的心思。 像秦王的心思就很好猜,他肯定是不服氣的,天下人皆知,也有很多人認為秦王有這個實力。 實力不光是包含了軍權,還有名望和名器等等。 秦王的身份,讓他是靠近名器的第一人,哪怕已經定了皇太孫,可皇太孫年少,皇帝年老啊。 主少國疑,千年來都是如此。 反倒是朱棣,別看朱棣對兵權掌控了不少,可還真沒多少人認為朱棣比秦王更具備威脅。 朱棣對國家的威脅,還不如晉王呢。 朱高熾數次被朱棣“敲打”,他原以為朱棣是沒有那個心思的,是后來的局勢逼出來的。 可現在朱棣的一些舉動,令朱高熾遲疑起來,自己好像猜錯了。 “有種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的意味啊。”朱高熾放下手中的書信,突然這么想到。 對人性也有了更深的認知。 朱棣知道大勢不可為,所以在某些方面的心思,不如秦王和晉王那么明顯。 但是作為才能卓越的雄主,朱棣在有些方面做的是真不錯。 例如軍權和人心上。 “看來任何事物的結果,都是有脈絡可循的,不是突兀的發生,朱棣的成功是偶然,也是某種必然關系。” 無論朱棣的心思真實意味如何,他現在的行為,對朱高熾的計劃是有利的。 人的心思最難猜,朱高熾無法得知朱棣的心思,也無法得知葛誠的心思,更無法得知朱元璋的心思。 如果葛誠是錦衣衛的探子,那么自己在北平的工業發展,可以說從最初就展現在朱元璋的眼皮子下。 要說朱元璋是反對的,那么朱元璋并沒有打壓,可要說他是支持的,他也沒有給出優待。 那自己的心思,會不會被朱元璋猜到呢,這位老人家的謀算,對人心的了然,朱高熾可不敢小覷。 猜來猜去,沒有半絲的頭緒,朱高熾放棄了。 自己的優勢在對工業,對時代發展的脈絡上,舍近求遠才是愚笨的行為。 朱高熾放棄了和這些人物較量心思,轉頭全力發展工業。 “這種投入叫做資本的運作,而資本的運作,需要底層的支撐,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遲早會引來崩塌,造成經濟危機,一種毀滅的行為。” 朱高熾召開了內部會議,關于鐵道建設商會事宜的準備工作。 十幾位掌柜,有財務部部長,糧票銀行的行長,他們認真聽取小王爺的講解。 “礦區產鐵,鐵廠產鐵軌,鐵道鋪設鐵軌,而鐵道初期的收益,無法維持這種運作。” “而且鐵道的建設,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北平境內,可以通過調控手段,利用中華重工體系來吸收,可在陜西和山西,中華重工無法主導兩地,更談不上調控,那么需要一種新的模式。” 大明發展工業的一切事物,在朱高熾的心中,都是有跡可循的,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英國1740年,鐵產量是一萬七千噸,四十年后是七萬噸,可在后來的十年中,直接翻倍變為二十六萬噸。 一萬七千噸是三千四百萬斤,是英國剛開始工業發展之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