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杜松每樣都說了點,但好像什么也沒說。 上千萬兩銀子的投入,哪怕三省鐵道完工,絕對不是短期可以回本的。 除非中華重工主導的建設商團,讓出對鐵道的掌控權,交給商人們,例如五十年之類的承諾。 可建設商團并沒有。 那么用何種方式來支撐回報呢? 在另外一處酒樓。 “想那么多做什么?”丁英永如此說道,“鐵道建設是建設商團的資本,我們投資的方向是煤炭行業和鐵礦行業,只要建設商團如期結算就不成問題。” “我投資的方向,還是留在北平。”丁英永說道。 “為什么?陜西和山西那邊競爭小,所以成本低,利潤更大啊。”有人誠心請教。 “投資北平,利潤雖然不如陜西和山西,但是我放心,投資陜西和山西雖然利潤更高,但是我不放心。” “可三地都是建設商團主導,難道有什么區別?” “中華重工的計劃和部門太多了,你們別看我在北平呆了幾年,我都搞不清中華重工其中的門道。” “但是我只盯著一點,那就是中華重工,我相信中華重工在的地方,而那兩個地方只有建設商團,而沒有中華重工,所以利潤再高我也不去。” “陜西山西的蒸汽機工廠,焦炭煉制廠,鐵廠不都是中華重工創辦的嗎?” 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丁英永回答不上來了。 的確,這些工廠都是中華重工的名頭,可不一樣啊,他不知道如何解釋。 大量的商人和大宗的交易,以及百姓經濟水平提升,隨著商業的發展。 由長史府出面,聯合布政司下達了新的政令。 北平不再宵禁。 中華重工出資,在北平的主道路上建設煤油路燈,各處的城門最先動工。 至于煤油路燈的維護工作,以及采購資金,由布政司從門攤稅中劃撥資金。 也就是中華重工出建造成本,官府出養護資金,這些資金又流入中華重工。 北平的集市,帶動了商業,讓官府收到了更多的稅收,而這些稅收官員們又無法輕易使用。 這些多余的稅收,就這么上交給朝廷也不甘心,自然該花的就要花出去。 以北平貿易中心為代表的集市,逐漸發展成為了不夜城。 宋朝的集市水平,很快出現在北平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