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平城外的棚戶區。
點亮的油燈,讓簡易房屋顯得昏暗。
方桌上有一盤花生,一盤豆角,一盤冬瓜肉湯,一盤醬菜,幾個老漢喝著小酒。
遠處的北平城,東邊的天空顯出各種顏色。
不夜城啊。
那里只街道上的燈光都要比這棚戶里要明亮不少,更不用說猶如白晝的各個酒樓。
在城內的河道,一艘艘掛著燈籠的游船緩緩的流動,兩岸上人來人往。
有唱戲的,有賣各色小吃的,有說書的,有耍雜技的,有講三國的,也有講新話本的。
還有把竹蜻蜓飛到天上,吸引了許多孩童的攤子。
用糖捏著各色神話人物。
……
官府管的越來越少,民間的活力越來越強。
但是街道上仍然有不少穿著差服的差人。
原來向官府服役的差役,不但需要自帶干糧,還要免費干活,現在不同了,他們有了補貼。
那些長期差役自然是不同的,他們的位置普通人買都買不到,但更多的普通差役是痛苦的。
現在他們有了錢掙,并不因為要到街上巡邏而感到多事。
不過城市里的熱鬧,畢竟只屬于少部分人。
棚戶區的人們,多在為生存忙碌,平日里沒有閑工夫去城中游玩,只有節日中,才會一家老小去城里花銷。
“你真決定不去下水了?”
下水村原本是很普通的村子。
有下水村,必然就有上水村,因為是大興和北平鐵道的途徑地,成為了團建房所在地區。
幾處團建房區都在類似的地段。
“已經決定了,明天就去別人的作坊干活。”那老漢說道。
他們的交談有山東口音。
“我們都是一個地方來的,這么大的事,你怎么也不跟我們商量商量。”
“有什么好商量的,我看啊,你們也早日加入別人的作坊吧。”
“我不去,憑自己手藝吃飯,為啥要跟別人去當長工,掙得還比別人多。”
“這里的活雖然多的不可思議,但總有干完的那天,難道那時候又回去老家嗎。”
那老漢搖搖頭。
“這里干完了,就去下一處嘛,北平難道還缺活。”
“我家小子去學校讀書了,我也不想到處跑,婆娘也想要穩定下來,不想過以前的日子。”
從外地涌入了許多的人口。
這些人口中有部分具備手藝的人,例如這批人,都是傳統的木匠,為百姓打造家具。
北平的建筑業發展,帶動了許多的行業。
他們這些在老家沒有活干的木匠,成為了搶手貨,不光是百姓們請他們打造家具,還有不少裝飾公司聘請他們。
面對不同的選擇,有的人自己單干,有的人選擇加入。
沒有好與壞。
只要社會經濟發展不停的前進,他們都能按照自己想要的來生活,并沒有沖突。
選擇。
人們常說古代的制度,把人口限制在了土地。
可是農業社會,百姓離開土地能做什么呢?
他們根本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也沒有無數的工廠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
他們更沒有本錢、眼界、關系網去經商。
離開土地只有一個原因,求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