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周世子終于按捺不住,偷偷摸摸的返回了北平大劇院,燕世子很客氣,也很好說話。 并且能理解自己的喜好,還說自己的喜好并不是壞事。 這么好的劇院,竟然是燕世子辦出來的,只可惜燕世子對樂理不太在行。 否則周世子就要把燕世子當做自己的知己了。 如果說當今大明,誰對醫藥學一道上最厲害,那周王無疑是有資格參與評選的人。 那么在編劇戲劇一道上誰最厲害,周世子的水平還沒有達到巔峰,但也處于前列的水平。 周世子的水平,可以說超過絕大多數內行人。 畢竟人家的環境和資源在這里。 “三腳香爐中間擺,下擺四支小蒲墩,無色云頭天花板,六六長幡掛響鈴,七星燈掛在幡先沿廊下……” 大劇院的工作室。 十幾名工作人員,有男有女圍著周世子,聽著周世子唱的小曲,臉上感到不可思議。 周世子不但懂各地的小調,聲色竟然也獨特,唱的別有味道,一下子就把人跟吸引住了。 周世子很開心啊。 他老子整日沉迷醫藥,卻還天天管自己,不讓自己擺弄戲曲,竟然說自己玩物喪志。 豈有此理。 現在來到北平,就像放飛了自我。 周世子不但唱,還舞動了起來。 “這就是余姚腔啊。” 有人感嘆道。 “對,我剛才所唱的就是你們討論的余姚腔,這余姚腔在浙江一帶非常有名,江淮地區廣為流傳。” 周世子就像一部戲劇百科全書。 大明各地的戲曲腔調他都能唱出來,讓大劇院的工作人員們驚為天人。 北平畢竟只是北平。 大劇院發展以來,竭力收集大明各地的戲劇,可力有未逮,并無法了解全面。 好不容易得到的曲譜,卻又不知道唱法和用什么腔調。 還有些外地的商人透漏,說哪里的戲如何如何好聽,但連曲譜也沒有,北平大劇院就是知道好,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這余姚腔啊,承傳新樂府民歌的影子,吸收了市井民眾文化,以歌曲帶言,百姓們通俗易懂。” “好處就是更吸引人,好聽就是好聽,老百姓愛聽。” “你們現在琢磨的新軍歌,類似弋陽腔,我也能理解,畢竟弋陽腔在北平流行,你們也習慣了這種,琢磨的東西也就類似。” “但是威武是威武,可不好聽呀,百姓們不愿意聽,這樣怎么能達到鼓起人心的效果呢。” 周世子仿佛北平大劇院最厲害的樂師,指點著眾人們。 “還有那十二平均律。” “我都懷疑是不是你們劇院發明出來的,既然有了十二平均律,這么多的強調,你們還死守原來的東西,就不曉得融入新的腔調嗎?” 周世子很不滿大劇院的發展。 剛開始他被大劇院的形勢驚訝的合不攏嘴,驚為天人。 可長時間接觸下來。 許多細節方面讓周世子痛心無比,就好比絕世美人臉上卻長滿了麻子。 這也是他放不下北平大劇院的原因。 不把這些臉上的麻子解決掉,周世子睡不著覺吃不下飯,覺得人生都沒有意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