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所有人認為很正常。 公平,公正,公開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古代做的不好嗎? 在考試一道上,中國先民的精神,哪怕是后世的許多國家都不一定趕得上,何況當今的時代。 下一個車間就大了。 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農具,小到鋤頭鐵鍬,大到犁頭耬車。 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個七腳的耬車。 “這里主要研究農具,帶隊的師傅去了鄉下,不在這里,你們可以四處看看。” 小九解釋。 車間有幾名年輕的工匠。 “咱們師傅不在,小九師傅可不能先把畢業生發下去,不然等我們師傅回來了,他老人家肯定要鬧。” “當然會等大師傅回來。” 小九沒有感到被冒犯,笑著說說笑笑。 “這七腳的耬車我記得已經生產了,怎么重新研究了起來?” “多了四條腿,問題可大了。” “許多老百姓說有問題,師傅說耬鏵不夠長,下籽眼也要改善,還有大籽斗小籽斗的轉換部件也有問題,很容易壞和失靈。” “明年開春前可以解決問題吧?” 小九關心的問道。 七腳的耬車作用太大了。 一戶人家耕種四五十畝都不在是問題,而且比原來種十畝都要輕松。 哪怕時間再長,也比當年要簡單些。 靠著人手來栽種,這種辛苦程度實在是無法言之。 如果只有幾畝地,或者十畝地的人家肯定是用不起的,只能咬牙吃苦。 但是幾十畝地的人家就不同了。 他們用得起各種的工具,包括耬車,打谷車這些大型的農具機器。 現在的北平人家有三種方式改善自身生活環境。 一種是家人中有人進入工廠工作,其余家人種田,增加的家庭收入,可以買得起各類農具。 第二種是隨著北平新田越來越多,特別是大寧和開平,以及前年官府百萬畝開墾計劃,以及金州那邊。 人均田畝大幅提升,種地數十畝的大戶,可以購買這些大型農具。 最后一種就是原來的地主和衛所。 前者隨人工成本的增加,迫使他們購買這些農具,后者隨著軍隊職業化以及后勤專業化,和余丁以及剩余人口大量加入農業與工業,集中作業的土地迫切需要這些大型農具。 “這個要看師傅,師傅在鄉下收集問題和實際考察,不過我覺得問題不大,只要知道問題在哪里,解決倒是簡單些,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在哪里。” “那就好。” 小九放心的說道。 經過一個月的實習,這批畢業生終于去了各自有興趣的地方。 當資源充足的時候。 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 當資源緊張的時候。 人們連選擇都沒有。 這才是本質區別。 中國需要購買國外的石油,國外的天然氣,國外的礦產,工業需要的能源在別人手中。 但是現在的大明。 不會再有這個問題。 人們盡情的選擇,充滿了幸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