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葉希賢上吊自盡畏罪自殺了。
這是朱高熾為葉希賢定下的罪名。
其實朱高熾理解葉希賢。
如果不能理解史書中余逢辰在朱棣身前自刎,以自殺阻止朱棣起兵造反的精神,也就無法理解葉希賢的行為。
朱棣錯了嗎?余逢辰錯了嗎?
余逢辰是迂腐嗎?
余逢辰和朱棣的關系之深,不是姚廣孝,金忠,葛誠這些人可以比擬的。
作為朱棣的伴讀,余逢辰不但是朱棣的臣,還是朱棣的知己。
他知道朱棣不起兵造反的后果是死嗎?
那么作為朱棣最親近的外人,他仍然不允許朱棣造反。
哪怕朱棣會死。
他能在朱棣面前抽出寶劍,就說明他在朱棣心中的信任程度。
這把劍。
他無法刺向朱棣,他用來選擇了自刎。
但無論如何。
朱棣最后勝利了,用盡了一生來彌補。
朱高熾沒有認為自己是錯的。
因為他要打造更輝煌的大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朱高熾為了這個大義,同樣看來所有人都可以犧牲。
不久。
朱棣率領輕騎終于趕回了北平。
做了三件事。
免除世子監管北平之權。
葉希賢大逆不道,霍亂軍中,畏罪自殺。
向圣人上奏自己失察之罪。
葉希賢之死。
在應天府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可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堂堂都察院御史,朝廷治理天下的耳目。
這件事不可能像朱棣上奏的那么簡單定罪。
但是出乎人們的意料。
和前番圣人痛快的給旨意葉希賢不同,這回面對群臣激動的言論,圣人的反應竟然異常遲鈍。
“根據錦衣衛調查,高勉一案可以認定是燕世子謀害,至于葉御史之事,由當地衛所兵變謀害了葉御史。”
錦衣衛指揮使李道信平靜的說道。
朱元璋也很平靜。
因為這件事他一早就猜到了,現在錦衣衛的調查,不過是印證了他的想法。
他這一輩子,什么風浪沒有見過。
些許陰謀詭計豈能瞞得住他。
“還是不夠大氣啊。”
朱元璋嘆了一聲。
李道信什么都沒聽見,什么話也不說,就像一塊木頭立在大殿內。
什么事可以說話,什么事不可以說話。
比起上一任指揮使,他的老上司,李道信更有精準的判斷。
和官員們不同。
當圣人下旨給葉希賢的那一刻,李道信就知道圣人的心思不會這么簡單。
在官員們私下祝賀的時候,李道信冷眼旁觀。
“此子缺乏靜氣,在這一點上不如他老子。”
“燕王之才委實非常人可比擬。”
李道信終于拍了句馬屁。
他沒有自己的想法。
圣人希望聽到什么,他就說什么。
他知道圣人對燕王很滿意,他就不會說燕王的壞話,除非圣人命他調查燕王,他也只會如實告知。
這才是他的為官之道,多年來接任錦衣衛,深得圣人信任,權利大過前任。
朱元璋沉吟。
官員們的擔憂,他又豈能不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