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北平我們是絕對搶不過中華重工的,但是我們還有機會,山西與陜西,因為有各個建設集團和軍戶經濟合作社深耕了數年,所以這兩地我也放棄。” “山東,河南,這兩塊地方才是我們的發力點,趁著中華重工的影響力不夠,我們要先于他們一步搶人。” 下面的股東仔細的聽著張薄的宣講。 “我可以負責人的告訴大家,未來的競爭核心是工人,誰家搶奪的工人越多,誰家就能在競爭這條道路上,超過同行同業。” 沒有人懷疑張薄。 張薄是他們的財神爺。 這家成立兩年的商行,給了無數中小商人機會,正如商行的招牌,合力抱團從大商人手中搶商機。 靠著張薄的才能,才兩年的合記開發綜合集團,已經成為北平的頂級商團之一。 在座的東家們,自身的資產至少翻了五六七八倍,還有翻了十幾二十幾倍的。 不過合記是成立于北平的一家集資商團。 比起徽商建立的商團,江淮商人建立的商團,鹽商建立的商團,還有廣東福建商人,合記有自身的優勢,卻也有劣勢。 在用工方面,始終不如其他商行擴充速度快。 北平搶人沒人搶得過中華重工,內地搶人,合記又不如其余的大商行底蘊深。 “中華重工我們競爭不過,是因為他的壟斷地位,其余商行我們搶不過,是因為他們根深蒂固。” “但我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訴大家,我們合記的商業模式,絕對是最先進的。” “所以合記的未來,是毋庸置疑的,在未來四省大開發建設項目中,合記必定能走到最前沿。” 張薄提升東家們的信心。 “但是未來的問題顯而易見,在用工搶人大戰中,誰搶奪的工人越多,誰就能去擴張更多的工程。” “為了合記的未來,為了大家各自的利益,合記全體東家都要出人出力,為合記工人搶奪大戰付出努力。” 張薄是中華重工出來的激進型人才,對中華重工模式極其的了解。 在合記東家大議上,他還請了報社的記事。 記事第一次參加合記的東家大議,看著臺上的張薄,驚訝的合不攏嘴。 人們都說這家伙邪的很,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什么話都敢說啊。 言語間,什么中華重工只能靠著壟斷吃飯,什么各大頂級商團只不過靠著關系云云。 記事一邊感嘆,一邊如實的記錄下來。 隨著報社的發展,盈利的提升,除了原來向報社投刊的人,報社也開始招募了自己的記事。 在一個月之間,十一省一地區,成立了十家報社。 這十家報社還需要北平來養活,但是北平原來的五家老報社,已經改制自負盈虧。 改制后,五家報社向外擴張,目前在山西行省和陜西行省,以及應天府設立了分社。 北平社會報,刊登了合計的全體東家大議。 “這家伙,怎么什么事都少不了他。” “天天胡言亂語,遲早收拾他。” “出風頭的事情,絕對會有此人,不過此人厲害啊,通過報紙的宣傳,合記的名聲老少皆知。” 合記的招工待遇,在報紙上大肆宣傳。 其實無非還是提供夫妻宿舍,保證每個月休息六天,貫徹男女工同享三個月產假等等。 但是通過合記的宣傳,鬧得沸沸揚揚,搞得好像是只有合記才有似的。 提高工人們的待遇。 各家的商行都在做,畢竟上面管的嚴。 其實對于這一點,大商行是樂意接受的,首先可以提高經商的門檻,減少競爭對手。 其次,大家都這么做,那么大家的成本還是一樣的。 最怕的是有人不遵守規矩,卻沒有處罰,那么其余的人都會不遵守規矩。 因為自己遵守用工規矩,別人不遵守用工規矩,那么用工成本上競爭不過別人。 大明北方有朱高熾引領,通過中華重工和體系督導,是沒有這個問題的。 但是朱高熾不會允許其余外國商行的加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