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很早就有朝鮮使團的官員和隨行人員,在北平從事貿易行業,把北平的商品帶回朝鮮。
但朝鮮的官員和隨行人員們,已經不滿足小打小鬧。
朝鮮很窮。
但是兩班階層不窮,他們的地下有大量的銀子,以及有龐大的社會資源,屬于兩級社會。
“朝鮮的班臣盧順義、高金權等人,想要在北平開設商團。”金忠不敢做主,來請示朱高熾。
朱高熾搖了搖頭。
見狀。
金忠以為朱高熾決絕了,說道:“我回去打發他們。”
朱高熾叫住了金忠。
“朝鮮的事情,我是有計劃的,既不能讓他們成為北平商團的競爭對手,但也不能把他們排之門外。”
金忠不太明白。
“全國一盤棋,在我的規劃中,有統一的標準,形成一套用工規矩,既滿足工廠的發展,又保障工人的地位和福利。”
“但如果允許朝鮮來北平開辦商號,他們招聘自己本國的人,不用遵守我的這套規矩,那么在成本上,可以說沒有哪個商行是他們的對手。”
“不會吧,朝鮮人哪里這么聰明。”金忠笑道:“朝鮮使團年年去京城,也沒有學會南方的水稻技術啊。”
大明南方的水稻技術,是宋朝培育出來的,和古代的水稻技術已經有了質的發展,是這個世界最頂尖的。
種植技術不只是栽培方面,有許多配套的工程,主要是灌溉體系。
沒有這個灌溉體系,光靠種植是不行的。
所以朝鮮一直到明末,都沒有學去大明的宋朝發明的新水稻種植技術。
朝鮮當下使用的技術,是古代中原地區流傳去朝鮮和日本的古種植水稻技術。
一直到后金崛起。
在后金屠戮遼東數百萬人口,先殺窮戶再殺富戶,此時大量的漢人涌去了朝鮮。
為朝鮮帶去了各項先進的技術,充足的先進人力,這個時期,特別是明朝滅亡的時候,大量的明人涌入了朝鮮。
朝鮮才學去了大明的種植技術,開始有了宋朝發明的水稻種植方式。
在清朝的時候,朝鮮人又開始在遼東部分地區種植水稻。
誰讓那時候的遼東沒人了呢。
偌大的無人區的遼東,朝鮮的百姓們慢慢的侵蝕。
所以又有了后世部分“學者”提出的觀點,東北的水稻技術來自于朝鮮人。
這是出于某種不能言明的原因發表的文章。
金忠當然不知道這些歷史,但是他不認為朝鮮有這么高的學習效率。
“當然了,這個可能性很小,或者幾十年內不會出現,但還是需要警惕的。”
朱高熾有通盤的計劃。
工業模式他會引導數十年,這個過程中,什么朝鮮人,日本人都不要想學過去。
除了這兩國自古學習中華文明的國家,東方其余的地區,并不是這些地區沒有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而是無法自給自足,或者文明程度太低,朱高熾并不用擔心。
“那我回去拒絕他們。”金忠說道。
“還是要利用的,允許他們投資北平商團。”朱高熾笑道。
這些人。
以后都會是朝鮮的“大是大非沒有立場”“能獨立思考者”,為大明傳播世界文明之光。
二十年后,三十年后。
朝鮮有開始辦工廠,朱高熾就可以指責對方沒有人性,必須遵守大明的用工制度,從根上斷絕他們趕超的機會。
不過朱高熾覺得未來不會有這么一天,存不存在都是回事。
金忠雖然不明白小王爺打的什么算盤,但是已經知道該怎么去做了。
幾位朝鮮勛貴,部分失望,部分滿意的離開了世子府,他們只能投資,不能參與建設商團。
既然無法親自參與,能獲得紅利也是好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