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津漕河碼頭的繁華,北平的不夜城,嶄新的高樓,更加寬廣的街道,公園,廣場。
到處修建的高大的水塔,巨大的鐘樓。
絡繹不絕的馬車。
騎著騾驢馬代步的人們。
密布的鐵道網絡,時不時看見的冒著蒸汽的火車。
街道上一家接一家的酒樓和食鋪。
各色的商鋪。
整齊的燈柱,街道商鋪掛著看不到頭的招牌,旗幟,燈籠,甚至街道上懸掛的繩索,下面有一排排的各色小旗子和裝飾。
街道上有路牌。
每條街道上有公共廁所。
街道上的人們絡繹不絕,穿著各色各樣的衣服,還有不少的女性婦女。
北京城的周邊郊區,修建了一片又一片的新城區,沒有擴建城墻,到處都是高樓。
最多的就是工地。
工地連著工地,一棟棟的房子正在修建中。
新的樓房鋪設更多新的技術,冬天使用蜂窩煤取暖的磚道,壓水井,集中供水的管道。
明亮的玻璃窗,干凈漂亮的油漆。
農機店里,廖鏞看到各色各樣的農機,一些是他在書本上看到過的古記載,一些是他未見過的。
一棟八層巨大樓房的北平圖書館,里面有十萬本藏書,在大樓的廣場下,有巨大的水池。
在大樓的頂端,懸掛了水塔,還有奇怪的管子,說是防火用的。
防火廳。
幾十輛水車,水車車輛懸掛著抽水器,可以抽水后,人們利用壓力向高處噴水。
警衛廳。
從布政司脫離出來的衙門,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抓捕宵小等治安類的工作。
“這就是恩師所言的,北平要施行的小衙門嗎。”
廖鏞醒悟。
一個個衙門從布政司脫離出來,雖然還屬于布政司管理,但布政司的權利仍然被削減了。
廖鏞心里的壓力大了起來。
欣欣向榮的北平,并不是應天府輿論中的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賣報嘍。”
“賣報嘍。”
賣報的孩童換了一批又一批。
流入北平的人口絡繹不絕,這些初來乍到,還未享受到北平工業化發展紅利的人口,仍然處于貧困線上。
他們許多人還在北平尋找機會,或者剛加入工作,還沒有改善生活環境的積蓄。
“來一份報紙。”
廖鏞說道。
找了一家酒樓,在大廳中點了兩樣菜,一邊看報一邊吃飯。
“報紙是改變輿論風氣的利器,看來我得跟恩師寫封信,提醒下恩師,北平報社在京城開的分號,要找個機會禁了。”
廖鏞因為家庭原因,沒有繼承家里的爵位,目前只是散騎舍人,對此他是不滿的。
所以他選擇了投靠皇太孫一系,拜方孝孺為師。
這條道路是金光大道。
黑白通吃。
歷史上,此人坐火箭一樣升起,官至都督,此人的眼光和才能可見是有的。
報紙的威力,廖鏞很快就發現了。
在南方。
北平的報紙并沒有傳過去,所以南方的輿論是掌握在鄉紳手中的。
報紙上說誰好。
那么很多人就會受到影響。
同樣。
在沒有報紙的地方,鄉紳們說誰壞,百姓們就會受到影響,認為誰是壞的。
在報紙上,廖鏞還看到了幾個人的名字。
“這些人竟然來北平了。”
鹽商的富,大明是人人皆知的,那些最大的幾家鹽商,名字也有許多人知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