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高熾看著朱棣的密信。
“為父在應天府一切都好,只是國事甚重,你身為長子,應該早日來京。”
當看到這句話,朱高熾去京城的意愿又降低了幾分。
這不就是牛馬么。
北平的事務,自己把朱棣未來搞出來的內閣提前弄了出來,讓自己省了不少的精力。
他可是知道,朱棣向朱元璋提議過,也想弄個內閣出來,幫他分擔分擔,結果被朱元璋否決了。
朱元璋啊,其他倒還好,唯獨在工作上,太喜歡親力親為了,也不考慮誰能像他一樣的好精力。
“父王這是想把我哄去應天府啊。”
朱高熾不滿道。
房寬和唐云等人,被小王爺的話逗笑了,各個露出憨厚的笑容。
他們即將去京城。
廣大的前途正向他們招手。
小王爺想偷懶,不愿意盡快去京城,他們卻已經等不及了。
朱高熾看到了眾人的神態,只能感嘆這幫人的確是好運氣啊。
這些中級武官,最后成為大明的勛貴,雖然也是靠著他們的拼搏,但是好多人連拼搏的機會都沒有。
“你們帶著三營新軍去京城,與部分禁軍換防,這些事情父王自然會交代伱們怎么做。”
“但是我要警告你們,江淮風氣奢靡,軍隊風氣卻不能松懈,明年我會去京城,如果新軍風氣松散,我就要找你們的麻煩。”
京城。
天子腳下。
但也是松垮最快的地方。
朱高熾就很擔心,在北平環境下的新軍,能不能抵抗住江淮地區的誘惑。
這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擔憂。
多少強軍能在磨難中成長,最后卻毀于奢靡。
“小王爺放心,我們一定帶好新軍。”房寬等人拱手說道。
“新軍的風氣,你們去了京城要帶好頭,我可不希望當我見到你們的時候,看到的已經不是現在的你們了。”
“還有關于鐵道建設的事情,想必皇爺爺會很不開心,都是令人頭疼的事情啊。”
朱高熾忍不住摸了摸額頭。
到了現在。
北方已經整編出來了六十營,也就是十八萬新軍,每年光軍餉高達三百余萬。
加上各項軍備,日常訓練,高標準的伙食,每年的實際軍費支出已經將近千萬元。
朱高熾不準備再擴編新軍了。
十八萬新軍,已經足夠滿足北平的穩定,以及對軍官的培養,為日后在南方的擴建新軍提供根基。
“三營新軍是第一批派往京城的,后面會派去第二批,第三批,而你們第一批是關鍵。”
“無論是皇爺爺還是父王,對您們給予了厚望的,不要因小失大。”
朱高熾告誡了再告誡。
眾人心中忍不住感到好笑。
果然是親祖孫啊。
都是喜歡向人講道理的性子。
第二日。
三營新軍在房寬的帶領下,乘坐鐵道火車進入了山東境內,山東境內的鐵道還未通車。
三營行軍開始恢復傳統行軍方式,由各地官府供應軍需。
與之相反。
禁軍由兩萬人北上,在北平接受新軍整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