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原。
布政司衙門。
驛站整編,不再提供其余服務,而是成為書信往來的系統,包括民間的郵遞。
目前除了北平地區,其余行省的盈余屬于虧本狀態,由當地布政司調撥資金。
“今年的驛站需要調撥四萬八千余元,以往哪里有如此的支出。”布政司的官員抱怨道。
布政使王允的公案前,滿是山西當地的公文,都需要他審理。
漢朝有個王允。
洪武朝也有個王允。
雖然朝代不一樣,但是兩人同樣身居高位,前者在朝廷,后者在地方。
與漢朝的王允不同,山西布政司布政司王允是普通門戶出身,靠著讀書的才能,一路過五關斬六將。
三十來歲就成為一地的布政使,離不開他的努力和才能,但更缺不了運氣。
洪武二十六年,給了大量在六部觀政的國子監生機會,許多地方高官都是這批人迅速提拔起來的。
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朱元璋采用了拔苗助長的手段,把本是培養階段的儲備官員,提前提高到了本不該是他們的位置。
也讓國子監在六部觀政的儲備人才揮之一空。
如果說洪武二十六年,還可以使用拔苗助長的手段,那么如今洪武三十一年,朝廷中樞在儲備人才方面并沒有恢復。
這是很危險的。
同樣的道理。
因為朱棣造反的成功,大量北平系中低級武官急速的占據了高位,也讓最初朱棣放權這些勛臣單獨率領大軍北征,結果大敗而歸,死了好些北平系將領。
也是促成朱棣親征的原因之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道理是不會變的。
王允讀書有才能,不代表在政務上也能遂心應手,但是至少有個兜底。
靠著科舉走上來的官員,在社會秩序沒有崩潰的環境中,至少不會出大簍子。
四年的主政經驗,王允已經有了不少的心德。
聽到下面官員的抱怨,王允笑了笑,并沒有太過理會。
見到上官不認可,下面的官員解釋道:“以前征徭役,由地方百姓承擔驛站,不但能維持公文的傳遞,還能接待各地官員差役的公干,如今一切都需要官府自費。”
“四萬八千余元,多少的民脂民膏啊。”
聽到官員的抱怨,王允這才說道:“但是驛站的改革,同樣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去年,大量的官員輪番去北平,不但見到北平的變化,也培訓了北平模式。
王允比普通官員知道的更多,笑道:“民間釋放了生產力,提高了是生產效率,也是經濟的提升,能為地方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樣是地方官府稅收的保障。”
布政使的解惑,讓官員有些恍然。
“去年下半年山西的稅收,比上半年高了整整三成,工商業的稅收,已經有追趕農稅的勢頭。”
王允嘆道:“山西是北平行省以外,最早推動工業化地區的行省,本藩臺相信,要不了幾年,山西也能像北平一樣免除農稅。”
提起免農稅,公房里的幾名來匯報的官員露出不可置否的神情。
北平免農稅到底是個什么模式,他們這些人已經深知詳細。
北平的糧票使用已經普及化,而北平的糧點更是改革完成的最早,對于民間私下貿易糧食的行為嚴厲打擊,打擊規模比其余各行省落實的更堅定。
什么免農稅。
不過是左手換右手而已。
“諸公。”
突然。
一名官員手里拿著北平的公文闖了進來,一臉的驚慌,大聲的說道:“小王爺已經當眾講話,確認了要南下京城。”
“什么。”
“嘶。”
…….
眾人驚的說不出來,王允急忙上前,親自接過地方手里的公文,仔細的翻閱。
南下京城。
怎么個南下法。
是打過去,還是其余的方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