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時。 三月的北平,不只是工廠機器不停地轉,軍戶和民戶們也勞作了起來。 大片井區。 一名老漢使用七腳耬車,才播種了幾步路就停下來。 他的身后跟著家里的小子們。 “要時不時的檢查,特別是耬腿,安裝的不好,種子漏不下來,播種不均勻,這個耬就廢了。” 老漢說道。 他的大兒子小兒子在別處的田地,他帶著幾名孫子。 耬車的原理很簡單,使用的原理也很簡單,屬于一目了然,少年們都看的明白。 和最初的三腳耬車不同。 最新一代的七腳耬車,耬鏵部件已經替代成了精鐵,十分的鋒利和堅固,深深的插入泥土中。 老漢檢查沒有問題,這才放心的喊著口令。 兩頭老黃牛被“二牛抬杠”固定在一個水平,聽到身后主人的吆喝,忠厚的走起來。 不是什么牛都可以當耕牛的。 必須是從小跟著老牛下田的小牛,從小習慣和聽明白各色各樣的口令,這樣的牛長大后,才能成為農民的好幫手。 “前倉這里放種子。” “后倉控制下種。” 同樣。 老漢教著他的孫輩們。 這些少年們長大后,將會成為優秀的繼承者。 “你們看看擋板的位置,這個寬度最合適,大了種子下的太快,小了種子又下的太慢。” “還有這個耬蛋。” 老漢指著七腳耬車后倉與耬腳的連接處,懸掛的圓圓的一塊圓球,正在不停的搖擺。 “耬車前進的時候,你們要記得留意這耬蛋。” “耬蛋不停的搖晃,就能均勻的分撥種子。” 老漢現場教學。 孩子們不敢不聽,否則回家要挨打。 少年們總歸是喜歡鬧的,吵著要從祖父手中接過耬車,老漢罵歸罵,但還是把寶貴的耬車交給了孫兒們。 幾個半大小子差點把耬車拆了,氣的老漢在一旁大罵。 農村的孩子習慣了要干活。 少年人的天性很快被壓下下來。 祖孫五人。 在老漢的帶領下,總算是順利的完成了農活。 幾名孩子輪流去田埂上照看小弟弟和小妹妹,樹蔭下還有兩個搖籃。 他們雖然不是一個爹媽生的。 但是他們有一個祖父。 中午。 兩名婦孺端著籃子,送來了飯食,以及帶來的水壺,重新往茶缸里灌滿了茶水。 老漢在田埂上吆喝一聲。 不久從別處趕來了兩個漢子。 樹蔭下。 一大家子人吃著中午的午飯,吃完了飯,他們也不回家,就在樹蔭下瞇一會。 孩子們不愿意睡覺,早就跑的不見了蹤影。 兩名媳婦抱著嬰兒轉過身哺乳,邊說著悄悄話。 老漢走到遠處,不知不覺來到了高處的水渠。 一望無際的平原。 微風拂動。 老漢坐在水渠上,望著天際,露出渾濁的眼神,雙手搭在膝蓋上。 老漢的雙手滿是繭。 有農具磨出來的,還有兵器磨出來的,老漢可以分出來。 “爹!” “爹!” 遠處傳來了叫喊聲。 原來是睡了一覺醒來,發現爹不見了的漢子們,急忙到處找人。 老漢從夢中驚醒。 他做了一個夢咧。 夢里見到了祖父,見到了父親。 老漢得意的告訴祖父和父親,自己生了三個兒子,兩個閨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