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自然人口增長率,是指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后,經過換算得出的增長率。
也就是說,洪武三十一年,北平行省不是出生了十一萬三千余新生兒,而是減去死亡人數后,增加了十一萬三千余人。
朱高熾忍不住皺起眉頭。
北平行省工業化發展程度高,所以人口統計難度較低,而南方各省統計成本高,難度大。
至于遼東人口增長,那已經不是自然增長率,是特定環境下,特定手段的產物。
百分之二點七五的增長率太恐怖了。
其實在永樂時期,大明的人口就已經開始了暴增,才有了衛所制度松垮的苗頭。
到了朱瞻基時期,大明的人口已經追上了土地的負荷,乃至湖廣大開發,才又讓國家穩定了下來。
其實道理很簡單,視而不見就覺得很高深。
一戶人家,二十年就可以變為三五戶人家。西方近代化社會,一家子生五六個孩子,被他們的學者引為驕傲。
可中國古代,只要在穩定和大一統的環境中,一家生好幾個孩子算什么稀奇?
西方近代的工業發展的確突飛猛進,超過了中華文明,但農業方面可沒有,只能說追平。
所以西方大驚小怪,把一家生五六七八個孩子當做自豪的事情,可中國的百姓早已經習慣了。
可事物的兩面性。
正如后世學者的研究,中國大一統環境,加上先進的農業技術,人口爆發速度太快了。
什么叫歷史的周期?
從五谷開始,剛剛進入盛世后,不要兩代人,盛世就出現問題了,問題沒那么復雜,就是人口增長過快,超過了土地。
猶如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因為英國的自然環境,讓第一代抽水用蒸汽機有市場需求。
而第一代抽水用蒸汽機,法國的市場沒有需求,中國的市場同樣沒有需求。
因此在第一代抽水用蒸汽機大量使用的過程中,英國有了第二代、第三代蒸汽機,拉開了能源革命的大幕。
而偏偏中國又處于清朝,科技被禁錮的時期。
換句話說。
第三代蒸汽機的出現,讓機器當做動力的利益高于人力,江淮地區的紡織業發現了蒸汽機,自然就會使用蒸汽機。
和法國一樣的道理。
最初的蒸汽機在法國沒有運用,直到最新代的蒸汽機才在法國大規模運用起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引進成功。
那么明朝有抗拒過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嗎?中華古文明有抗拒過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嗎?
其實洪武三十一年的大豐收,就已經讓朱高熾有了隱隱的預感。
歷史上朱棣的靖難,延緩了這個速度。
但是經過永樂盛世,人口的暴增已經無可避免。
如今沒有靖難,加上北平引導北方的工業革命,與南方的經濟互補,又還有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還處于農業社會的環境,沒有避孕措施和需求。
只怕人口暴增不但提前,并且會遠高于歷史上的規模。
已經要不了十年。
大明的人口就會超過朱高熾的預想。
換句話說。
如今施行的大片井制度,軍戶以百畝,本質上莊園的模式,只需要一代人就會破產。
十五歲,就可以成親了。
軍戶經濟合作社,工民聯合部等組織的管事面色嚴肅,戶部尚書郁新有些無法理解。
他不太明白眾人在擔憂什么。
“根據工農人口分配項目組、社會人口分配預估數字模型推算小組的推論,開墾田畝的計劃需要提前啟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