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臣去廣西前,高陽郡王已經派了當地官員赴安南了解情況,這是安南陪臣與耆老的結狀書?!?
楊忠手里的公文,由太監轉呈,朱高熾看完后,有些少許的迷茫。
結狀書里寫的經過與安南大臣和鄉紳的走訪,了解的情況是,安南的王族的確絕后了。
“陳氏‘支庶淪滅,無可紹承’,由胡氏承襲。”
“這個胡氏又是誰?還有胡氏自稱是陳氏的外甥,被擁立為國王,請計我皇爺爺予以冊封,憑的是什么?只靠著仁德之名就能被擁戴為國王?”
朱高熾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問題。
歷史上安南的確發生了政變,為何當下派去的人查到的消息,卻是安南王室絕后了呢。
親眼所見總不能是假的吧。
所以朱高熾蒙了,所有的計劃,針對的預想全部錯了。
安南并不是容易被征服的地方,因為農耕文明會形成自己的文明,相比較其他地區,更容易同仇敵愾。
蒙古入侵日本失敗,跟運氣沒有關系,完全因為航海技術不行,大概率是漢人工匠集體做了手腳。
朱棣組織了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比蒙古入侵日本的規模要大,航線更要復雜和陌生,卻沒有一次出事。
同樣,蒙古入侵安南三次,安南實打實的擊退了蒙古,雖然有地利的原因,但反抗的決心可見其有多堅決。
到了朱棣收復安南,過程雖然有反復,但是卻成功了,因為安南抵抗之心不強。
后來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妥善吸收當地的華族精英階層。
大明的生產力高于安南,沒有政策扶持下,當地的精英階層競爭不過大明的精英。
所以在朱高熾的計劃中,對于安南是以政治為主,減少同室操戈的程度。
安南作為華夏文明的最后避風港,歷史上有太大的功勞。
宋朝遺民,明朝遺民,都在安南得到了好的生存環境。
只不過宋朝遺民時期,安南的統治階級是華族,而明朝遺民時期,安南分裂為南北。
原占城國的地區,統治階級是華族,而原安南地區的統治階級不再是華族。
所以明朝遺民在南部地區得到了寬松的環境,可以當官也能經商,與以前國內沒有區別。
而大明遺民在北部地區卻被要求改變風俗,有諸多的限制,生活環境并不寬松。
這就是一脈相傳的重要性和區別。
當大陸百姓有事的時候,最無所求報答,大力伸出援手的永遠是海外同族,其余的群體只會伸出魔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