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是華族,祖籍是浙江的。” “字喃是借助和仿效漢字結構原理和方法,依據本地方言音創造的文字。” “此人掌權后,特別因為與我大明的敵意,遭到了安南華族勢力的反對。” “為了自己的利益,他打壓華族,創造字喃,分割中華,可謂是十惡不赦。” 朱元璋搖了搖頭。 “咱原還想著到底做過一國之主,留他家族一命,如今看來卻饒不得了。” 朱棣和朱能連連點頭。 內部矛盾是內部矛盾,外部矛盾是外部矛盾,此人如此傷害民族利益,可謂是漢奸了。 朱高熾繼續說道。 “大軍入安南后,一切書板文字以至禮俗,幼童蒙習所在學堂,如有字喃片紙只字,悉要皆毀之。” 朱高熾強調道。 “境內凡有古昔中國所立碑刻則存之,但是安南所立者全部毀壞,一字勿存。” “一切非中華文明的產物,全部消滅。” “還有就是安南的匠戶和樂工,連同他們的家屬,最快的速度,把他們護送回國。” “收復各地的府州縣原任官吏,輪次入京朝見,加強大明與安南的緊密性。” 安南早期的文化與中國是一體的。 乃至黎朝開始創辦自己的文字,雖然和漢字類似,但也以后了分別,所以促成了朱棣的安南之戰。 后來消除了黎朝,重新光復中華文明,可惜到了清朝,被西方殖民者毀掉。 華族是安南主要人口和生產者中的主體,經過西方殖民者的處置,華族逐漸成為了安南小種族,只占百分之一的比例。 這不符合自然現象,實際上就是西方殖民者的去中國化,打壓華族的存在。 面對打壓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被屠戮了不少人,剩余的人被逼迫,大量的華族放棄了自己的身份,分流到了其他群體。 長期下來逐漸失去了中華文明的屬性,也就不再是華族了。 “戰爭不是兒戲。” “安南不是弱國。” 朱元璋緩緩的說道,孫兒愛惜士兵,覺得不能在使用新軍老部隊了。 此次入安南的軍隊,總體實力弱于新軍,加上傳統行軍作戰的方式,又處于不利的環境中。 “一切處置手段,仍當以大勝仗為前提,只有打贏了,才有其他,打輸了,什么都是空的。” “父皇圣明。” “皇爺爺說得對。” 大軍出發安南。 全體內閣與六部官員支持,如果說后世有某島情節,一心想要收復,大明明初的時候,明朝官員同樣有安南情節。 在收復安南一事上,大明文武難得的統一了意見,全數贊成,甚至有的大臣,已經提前做好了安置方法,建議施行郡縣制,與中國一致。 朱高熾否了。 歷史上證明了這么做是錯誤的。 一個上下反對的安南,光靠游擊戰就能讓大明無可奈何,哪怕是現在的大明。 安南的地理環境,太適合游擊戰。 游擊戰的核心需要民意的支撐。 第一次朱棣征服安南成功,是以因為安南大量的華族支持,所以才戰事順利。 到了后來,安南的華族也反對起大明,那么游擊戰的威力就浮現了出來。 歷史上法國成功殖民,那是經歷了兩個世紀的溫水煮青蛙的蠶食策略。 先是大量的傳教士入安南國,然后靠著貿易利益,拉攏了安南大量的統治階層。 靠著這些支持者,法國才逐漸掌控了殖民地。 歷史的道理是一致的的。 當一個全部勢力都反對,民心一致抗拒的安南,別說大明,就是美蘇也要栽跟頭。 因為安南的地形,大山叢林連綿,注定了不是容易被征服的地方。 所以采取兩制制度,保障安南華族的利益,用十年的時間,同樣的溫水煮青蛙政策,才是真正的最有效的手腕。 隨著朱高熾的要求,最終內閣制定出了兩制的方案。 至少兩個陳氏血脈,以土官的制度分別治理安南,同時設立流官制度,大明軍隊駐軍制度,開放一體通商政策,分化拉攏華族階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