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年輕人點了點頭。 剛才別人介紹了自己,他也認真說道:“晚生游學帶北平,希望能看明白大道。” “大道是什么?” “大道是不斷變化的,隨著事物的發展,會有新的變化。” 年輕人笑道:“宇宙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叫做“大道“,它具有一致的規律,是宇宙的精神和物質的母體。” “神乎其乎。”嚴季笑道,卻沒有小覷年輕人。 年輕人身上有股偏執勁頭。 有這股勁頭的人認真起來,往往超過普通人的成就,這是嚴季的識人經驗。 雖然不懂年輕人說的什么,可他從年輕人身上感受到濃厚的偏執精神。 “宇宙的范疇涵蓋了物質、生命、精神等,因此,人類應該從宇宙的普遍原理中學習,汲取營養,并以全面的視野和真理的態度洞察宇宙的秘密。” “人類的認知水平有限,需要不斷通過與宇宙的深層次的交流來提高,從而獲得更多的智慧,探索越來越多的‘真理’。” 年輕人知道中年人大概無法理解自己的學問。 是的。 年輕人很自傲的認為,自己的就是學問,哪怕北平發展很快,可在思想上并沒有太過獨特的地方。 有種沙灘上的城堡,無根之萍。 所謂的精神文明建設,頗有種拔苗助長,強行灌輸,卻不得法門的局促。 看起來很新穎,只不過皆是術而已,沒有自己的道,沒有道的術,并不能長久支撐下去。 中年人學問不足,但是道德高尚,一個從心,超過了絕大數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年輕人樂于宣講,哪怕對方并不能明白。 到了結賬的時候,年輕人才露出了他的窘迫,荷包里很空,掏出了幾文錢。 “大概是因為錢少,所以沒有兌換糧票。”嚴季心中暗想,隨后笑道:“小先生為我講課,這頓飯錢就免了吧。” 年輕人搖了搖頭,堅持結了賬,然后挺身離開,回到了客棧,最便宜的大通鋪。 整理了行囊,離開了大通鋪,找了個橋洞,然后去了北平大圖書館。 圖書館一層。 只要是大明人都可以翻讀。 年輕人已經把一樓值得看的書全部看了,磨著管理人員,求著對方通融,允許他上二樓,至于三樓,他不敢奢望。 “不行,規矩是規矩。” 管理人員強硬的拒絕。 二樓只有學者,讀書人,學生等性質的才能上去,普通人根本用不著。 “你想看什么書?我跟你講講。”一名讀書人笑道。 年輕人不在乎對方眼里的驕傲,聽到對方的話后,竟然真的請教起學問起來。 年輕人看見對方穿著學士服,因此問起了道。 北平的社會之道。 “北平的報紙,常說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是巨大的變化,經濟基礎必然帶來思想的變化。” “可是我看了許多北平的圖書,并沒有關于社會之道的探究。”年輕人真誠的請教。 讀書人愣了愣。 他們大學里也沒有教啊,反而是各類的知識。 于是他開始自己解釋,“人類是社會性生物。”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從開始覓食和狩獵,我們就已經傾向于在日漸龐雜的社會群體中生活和工作。” “這些群體范圍包括簡單的家庭單位,氏族和部落,村莊和城鎮,以及城市和民族國家。” “人類集體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天性促進了文明社會的形成,因為先民高度的農業發展,于是有了道學的誕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