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父母官、父母官。 可謂是傳統官場的風氣。 家天下的思想而已。 可是隨著識字率的提升,還用這一套方式,帶來的就是危害。 古代貴族當權的時候,靠著封地和權力,把老百姓半強迫半吸引,與自身融為一體。 到了地主階級的時候,靠著土地和政治優待,同樣半強迫半吸引老百姓與自身融為一體。 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放到科舉有了功名的讀書人名下,是他們自己主動的,因為這樣能為他們帶來利益,免除徭役和稅賦。 讀書人覺得自己這是善待百姓,自己又能得利,還能獲得老家的好名聲。 所以明朝一直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因為官府不能為老百姓爭取利益,更不愿意低下身子去為老百姓講道理,說服老百姓們,既然如此,話語權自然被鄉紳們控制住。 雖在說服老百姓的效率,不如一道政令更加的快速,可朱高熾仍然堅持前者。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這才是生產力發展下,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否則養那么多非農人口做什么呢。 在朱高熾的引導下,一年多的時間,大量的官吏下去地方,告訴百姓們道理。 “移民交趾的百姓,可以獲得軍籍,成為軍戶,在交趾施行大片井制度。” “什么是大片井制度?” “就是你們不遠處,二十幾里外的衛所改革的事情,他們不是家家分田一百畝么,這就是大片井制度。” 從省府府衙分配各地的吏員。 穿著新公服,騎著騾子,下鄉走訪各村,宣講移民的好處。 “如今當軍戶的條件高,普通人想要改籍很難,當軍戶的好處,不用我來說了吧。” 吏員笑呵呵的說道。 三十幾歲的吏員,身上充滿了力氣,好生生一條大漢。 “你當過兵?” 有老百姓好奇的問道。 “嗯。” “當兵待遇好,不過訓練也苦,還要讀書識字才行,不然考核通不過,我就是在軍中讀書,退伍后參加考核,最后當了吏員,端起了朝廷的飯碗。” 地方官府人手不夠,大量的巡檢丁差也成為了宣講員。 百姓們露出羨慕的眼神。 在一家幾個兒子的背景下,更有北平的軍戶,有的一家十幾個兒子,讓一個兒子去當兵,許多軍戶是極力支持的。 同樣。 軍戶子弟也愿意去當兵。 當兵退伍后,可以獲得分配工作,哪怕回去家鄉,自己的繼承權也是優先地位,或者加入移民,得到更多的優待等等。 好的政策,必定對老百姓是有利的。 可好的政策,執行下去的過程中,往往讓老百姓反對,因為老百姓不信任。 這就需要引導和說服工作。 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達成了約定,才能有效避免政策的變形。 否則一道政令就可以強迫老百姓,帶來的其他隱患,危害更是巨大無比。 北平行省和應天府。 吏員的增加,讓地方上開始了新的變化。 北平行省和應天府以外的地區,還在保持傳統的地方面貌,畢竟大明目前的國力有限,只能先改變北平和應天府,以點帶面。 “從北平和應天府一帶,鼓動了十二萬口,兩萬三千余戶百姓,移民前往交趾。”解縉為難的說道。 北平和應天府本身是最繁華的所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