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棣從京營回來,見到了朱高熾,帶回來一個不好的消息。
聞言,朱高熾有些失落。
“你要不要去見見他?”
朱棣知道唐云和朱高熾兩人之間的感情,于是主動說道。
“要去的。”
朱高熾回答的肯定。
歷史上,北平系將領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朱高熾,一派支持朱高煦。
支持朱高熾的是唐云,支持朱高煦的是丘福。
兩人都死的早。
唐云最先去世,丘福年齡也不小了,大概也活不了幾年,可能會變化,但是誰也不清楚,畢竟朱元璋都還活著。
今非昔比。
兩個弟弟在他的調教下很乖,并不敢有其他的心思。
北平系也沒有如歷史上一支獨大。
不過朱高熾仍然重要北平系的將領,因為北平系的將領,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和才能。
至于其他派系的將領,朱高熾也在因材施用,保障大明軍隊的穩定。
“這幾年去世的老朋友不少。”
朱棣感嘆道。
北平的時候,已經致仕的孫巖,為了他們燕王父子重新出山,去往金州開拓燕王府的勢力范圍,想不到還沒來得及享福就去世了。
“你對于老將們,還是要多施恩。”
“父王聽到了什么?”
“沒有。”
“那為何?”朱高熾好奇的問道。
“總是要有自己的基本盤,有可以信任的人。”
“朱能和張輔,丘福和王真,李遠和王聰,他們難道不足信?”朱高熾一臉的好笑。
“他們的資歷到底淺了些。”
朱棣為難的說道。
沒有經過靖難之役,大明還有大量的老派將領,雖然這些年重用北平系的將領,可軍中其他派系將領的聲音同樣不小。
“父王帶著他們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誰能不服氣。”
“怕的是小人。”
“誰是小人。”
朱棣面對朱高熾的逼問,終于把紀綱打探的情報說了出來。
朱元璋最初的布局。
軍中各派系逐漸形成圍藩王為首,京營則以勛貴為首的軍事體系。
鄧愈的軍隊交給了秦王。
鄧愈和別的人不一樣,是帶著自己的萬人軍馬投奔朱元璋的,靠著開國戰功,是當時大明軍中的一大山頭,秦王娶的就是鄧愈的女兒。
徐達死后,他在軍中部分的政治遺產,被朱棣繼承。
總之。
隨著藍玉的被殺,軍隊的主要勢力圍繞各大藩王,唯獨京營不同。
京營經過這些年的整改和調換,朱高熾并不擔心。
寧王不提。
秦王和晉王府,并不是在軍中沒有根基的,哪怕是二代秦王,當朱棣登基后,也是不太理會朱棣,甚至敢怠慢朱棣派去的使者,平日里小動作不少,包括二代晉王同樣對朱棣不滿。
兩人先后被朱棣治罪,簡而言之,兩個哥哥的長子,都被朱棣去除了。
他們為何敢不服氣朱棣呢。
因為他們在軍中有自己的勢力,如今沒有靖難之役,兩王府在軍中的影響力同樣還在,雖然隨著這幾年的發展,已經消弱了不少。
“還是改革的不徹底。”
“只能如此了,畢竟要顧慮你皇爺爺的心情。”
朱棣一臉的為難,當別人的兒子不容易啊,自己的兒子又激進,恨不得直接把各藩王府取締,連個名也不愿意留下。
“他們應當不敢,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歷史上他們最后也沒有作亂。
“你的軍制改革,得罪了太多人,引起了很多的不滿,只怕此一時彼一時,你能知道哪些人表面上忠心,心里不忠心嗎。”
朱高熾搖了搖頭。
永樂朝的軍隊,控制在北平系的手中,當然是忠心耿耿的,如今卻不是。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為了大明的穩定和未來,朱高熾大量使用和吸納其他派系的將領,避免北平系的一枝獨秀,好處就是大明最快速度的恢復,保障了軍制改革的順利。
軍隊讓出了巨大的利益,結束了千戶和百戶的世襲,讓利于軍戶,可謂是動搖了明初衛所的根基。
“我相信士兵們。”朱高熾笑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