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愿如此。” 朱棣嘆道。 “你皇爺爺身體最近也不好,不要讓他分心傷神,有什么事,也等他老人家身體好轉之后再提出。”朱棣勸慰的說道。 朱高熾點點頭。 他從來不為軍隊的事情煩惱,軍隊的事情有朱棣在,就是他最大的憑仗。 也理解朱棣對朱元璋的感情。 朱元璋不光是朱棣的父親,還是他人生道路的崇拜者,不只是父子之情那么簡單。 “父王應該讓紀綱多派些人手盯著藩王府,至于軍隊的事情,兒臣已經頒布了爵位,提拔了大量的將領,還有的人如果不滿足,兒臣也給不了他們要的。” 移民的是百姓。 朱高熾要保障的是百姓在新土地上的利益,而不是讓大明的百姓們,去新的土地上,又成為勛貴們的佃戶。 想讓自己獲得好名聲很簡單。 把最大的利益分給官員和將領們,讓他們繼續從老百姓身上獲得好處,那么天下人都會擁戴自己,自己的圣賢之名必定傳遍天下。 這樣的事,連張居正都不會做,選擇了國家大義,自己身為皇室,難道連臣子都不如么。 一個貴族和大臣。 養妻妾兒女,養家仆婢女,官越大排場越大,多少的俸祿都是滿足不了的。 就像紅樓的賈府。 多么清白的人,有了那么大的家業,也得想方設法的去撈錢。 從哪里撈錢?自然是老百姓的身上。 社會文明的發展,就是一部利益階層的利益不斷縮小的歷史。 從封地貴族到世家閥門,從世家閥門到權貴地主,從權貴地主到資本社會。 掌控領地的一切,變化到奴仆成群,然后發展到依附關系,再進步為雇傭關系。 女傭制度,已經是朱高熾為利益階層打開的一條口子。 工業化社會,以人為本的大明,提供不了滿足權貴地主階級需要的被奴役人數的胃口。 哪怕是國公。 未來也只能是大家庭模式的存在,而不是紅樓賈府那般的生活方式。 朱高熾的目標從來沒有變化過。 工業大明。 而不是大明帝國。 什么叫工業? 開辦幾家工廠就叫工業了? 工業是一種社會模式。 西方文明經過工業化的發展,各項文明取得了大發展,大明難道還不如西方?朱高熾是不信的。 大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 規定不允許有奴仆的存在,可謂是宋亡以后,文明的大恢復。 又礙于時代的局限性,這條大明律法留下了口子。 規定了部分勛貴們可以保留一定的奴仆。 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破產,大量的貧民誕生,導致許多人以拜干娘義父的名義,實際上做著大戶人家的奴婢。 現在工業化都開始缺人,朱高熾怎么會允許這種群體的存在,開歷史的倒車河。 前元遺留下來的陋習罷了。 猶如殉葬制度的東西。 中華文明早就取締了殉葬制度,隨著元朝的建立又復興了起來,像這樣的陋習,還有不少存續下來,都是朱高熾要解決的。 看見兒子態度堅決,朱棣沒有再勸。 離開了文華殿。 武英殿里等候著葛誠。 “太子殿下。” “你的提議我沒有說,我看老大的樣子,絕對不會接受的。”朱棣直接開口說道。 “的確是皇太孫殿下的性子。” 葛誠忍不住笑了起來。 愿意去新地區的勛貴不多,哪怕是授予土地也沒有多少人感興趣。 人口就是主要原因。 所以葛誠提議,可以組織百姓移民,成為勛貴們領地內的百姓,也就是佃戶的存在,相信這項計劃通過后,會得到勛貴們的支持。 給個上萬畝的土地,手里有數百上千的百姓,還怕沒有勛貴愿意嗎。 “知道會如此,你還提出來。” 朱棣露出不滿。 “向上位提供解決方法,是臣的責任,至于上位用不用,就不是臣所能決定的。”葛誠沒有因為朱棣的不滿而擔憂。 果然。 聽到葛誠的相告,朱棣也無話可說。 “皇太孫殿下鼓勵移民百姓,是一件耗費力氣和物資,又效率低下的事情,不過皇太孫殿下心中裝著百姓,裝著大義,實在是百姓之福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