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被人們運送到了撒馬爾罕,隨同而來的還有幾名學者,他們向朱棣求到了旨意,前來保護撒馬爾罕城的偉大文明。
“阿拉伯人在五百年前,發(fā)起了一場重要的文化運動,他們有專門的官員,從世界各地收集書籍,并且進行翻譯,這項運動長達上百年。”
學者激動的說道。
“阿拉伯的文明,雖然被蒙古人毀滅了,但是帖木兒此人曾經說過,要把撒馬爾罕打造為世界上最宏偉的城市,各國的工匠都被抓捕到了此城,聽說還收集了不少阿拉伯的書籍。”
“這些都是文明的財富,千萬不能被戰(zhàn)火損傷,一本都不行。”
看著激動的學者們,朱高煦萬分頭疼。
“我們大明的士兵,軍紀方面倒好說,可各部落的土兵,他們的軍紀都不好約束了,總不能明軍吃獨食,不讓他們進城吧。”
“郡王殿下。”
學者大聲的說道,“我們絕對不能充當文明毀滅的劊子手。”
朱高煦也不敢得罪學者們。
學者們就是讀書人。
讀書人地位本來就高,加上大哥十年如一日的優(yōu)待,學者們已經成為了社會最受尊重的群體,已經成為了許多團體的共識。
“好,我想想辦法。”
朱高煦只能如此說道。
等到了大炮,明軍也不再耽擱時間,這一天,所有人都來了,十萬明軍和土兵,把撒馬爾罕都城圍的水泄不通,猶如螞蟻一般。
各部的首領們都在觀望。
他們打定了主意,絕對不會幫明軍去攻城。
明軍越文明,越能講道理,雖然讓他們放心,不再特意防備明軍,可有些方面,卻也有許多的影響。
朱能等人并沒有在意首領們的態(tài)度。
因為他們有更好的東西。
“轟隆!”
突然。
在場的人們,聽到了出生以來,最巨大的聲音,人們不約而同的捂住耳朵,眼神迷茫而恐懼,剛才發(fā)生了什么?
先是看到一團巨大的火光,然后傳來的聲音,以及腳底的麻木。
土兵們的戰(zhàn)馬驚慌失措。
不少的戰(zhàn)馬掙開了主人的手,引起了軍隊的慌亂。
“地震?”
“地震了嗎。”
不光牲畜受驚,許多的土兵紛紛詢問身旁的人,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你們看。”
一名士兵目瞪口呆的指向城墻。
寬大堅固的城墻,竟然被轟開了裂紋,搖搖欲墜,“這是什么法術。”首領喃喃道,他實在無法把這樣的東西,與他熟知的火器聯(lián)系在一起。
“轟隆!”
兩門攻戎炮發(fā)射的很慢,可每一炮的動靜巨大。
朱能舉著單筒望遠鏡。
撒馬爾罕都城,城頭上的士兵們慌亂了起來,其他處的士兵們,在軍官的組織下,正在重新布陣,看來對方并沒有完全失去秩序。
“讓其他炮也開火。”
朱能吩咐。
令兵立刻去傳軍令,過了一刻鐘,騎兵們自己所帶的虎蹲炮,被炮兵們推向前方,射程大大的短于攻戎炮,同時避開攻戎炮的射角。
虎蹲炮是拋物射擊的方式,炮兵們學習過角度和拋物線知識,根據(jù)量尺測量好角度,舉起拳頭示意準備完畢,當十余門虎蹲炮的炮兵們皆舉起拳頭,下達開炮的軍令就發(fā)出了。
“轟隆隆。”
炮彈射到最高的角度,然后又向下落去,有些落到了城頭上,有些落到了城墻后,發(fā)出耀眼的火光,給予了守軍士兵大量的殺傷。
隨著虎蹲炮的射擊,城頭的守軍們已經失去了秩序,沒有人敢呆在上面,到處都不安全。
“嘩啦啦。”
城墻倒塌了。
朱能看了幾眼,認為并不夠,所以攻戎炮繼續(xù)開炮。
撒馬爾罕都城,毫無還手之力,任由明軍的火炮發(fā)威,被動的挨打,當城墻倒塌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內心跟著緊張了起來。
他們最大的依靠就是城池。
都城外。
首領們內心復雜。
這座毫無疑問,帖木兒汗國最宏偉的城池,數(shù)萬里內最偉大的城市,人們內心里頭,或畏懼,或羨慕,或感嘆,無論往日何種的念頭。
無疑。
這座城市的神話,數(shù)十年來最穩(wěn)定的地區(qū),看來要被打破了。
“滴滴滴滴~”
城墻徹底崩塌。
那一段的守軍們也狼藉不已。
沖鋒的號角聲響起。
部落的首領們不再猶豫,帶領自己的土兵們,要拿下這座中亞西亞最富裕的城市,明軍的騎兵緊隨其后,哪里抵抗的最頑強,他們就帶去虎蹲炮。
沒有一處的抵抗力量可以抗住炮擊,虎蹲炮到了哪里,那里頑守的,最堅韌的戰(zhàn)士,也無法用血肉之軀抵抗炮彈。
以往的作戰(zhàn)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巷戰(zhàn)是最激烈,傷亡也是最大的。
但是看起來,帖木兒都城的守軍,并沒有發(fā)起巷戰(zhàn)的組織力,擊敗了各軍后,軍士們大多數(shù)潰散,并沒有躲入巷道里繼續(xù)反抗。
撒馬爾罕都城太大了。
主街有六條。
兀魯伯天文臺,目前還沒有修建,但是已經有了地基。
撒馬爾罕歷史博物館。
以前被蒙古軍隊摧毀,但是這些年本地突厥化,人們逐漸開始恢復,大明的學者在士兵們的保護下,最先來到了此地。
猶如尋寶一樣的,翻看每一處的文物,他們興奮的手舞足蹈。
只壁畫。
這里的壁畫描繪了來自中國,突厥,甚至朝鮮,世界各地,許多聽都沒有聽過的國家,他們的使者形象等,還有衣物穿著,可謂是稀世珍品。
更不提無數(shù)的書籍。
“你們看這句話。”一名學者興奮的吼道。
“什么?”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哈哈。”
“真想不到啊,是誰說的?”
“上面寫的是穆罕默德。”
“啊,是他?”
“他是誰?”
“他在阿拉伯的地位,相當于我們中國孔子。”
“圣賢啊。”
學者們感嘆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