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隨著他的子孫各自稱汗,陷入了分裂之中,不少的勢力趁機互相攻伐,亂中取利。
米里還率先投奔了大明,不久后,欽察地區的斯拉夫人使者也來到撒馬爾罕,朝拜大明皇帝,與大明有了官方的接觸。
木鹿坐落于中亞后世土庫曼斯坦馬雷省的一個綠洲城市,此地古城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之間,是古代唐朝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屬于東西方之間必須要拿下的要地,只有拿下此地,才能圖謀馬什哈德。
歷來。
從東至西或者從西至東,除了北邊的欽察之地外,要么通過木鹿地區,要么通過赫拉特地區,其余的路線太過費時費力。
朱棣在昭告天下,成立撒馬爾罕都司和各地宣慰司后,解決木鹿和赫拉特,成為了首要目標。
金忠說道。
“我軍不打,敵方自潰,反之,敵方反而合力對抗我軍。”
指著輿圖上的形勢,金忠認為應讓緩一緩,帖木兒的孫子們之間的斗爭,已經迫在眉睫,明軍不應該此時插手,反正形勢對大明有利。
朱棣認可了金忠的意見。
分封各地后,也開始了在地方上的治理。
朝廷內地的官員們,大量的涌入此地。
根據朝廷當下的潛規則。
第一等功績,就是在邊疆地區做官,越偏遠的地方官,經過考核后,分為上中下三等,與內地的比較而言,每等都要高一級。
地方官是如此,朝廷中樞同樣如此。
大量的朝廷官員外放,首選是偏遠邊疆地區,或三五年,回到朝廷后,從治理地方經驗,乃至資歷威望等,都升上了一個臺階。
改變了以往朝廷的政治風俗。
比如內閣。
明中后期的內閣,必須是翰林出身,也就是科舉一甲,而一甲只有三人,未免太少,于是給了二甲三甲進士們第二次機會,制定了庶吉士制度。
雖然翰林院在六部和朝廷中樞,獲得了大量觀政的機會,與地方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可終歸沒有實際主政一方的經驗。
包括張居正,也是通過游歷地方數年,這個經歷,給了張居正很大的幫助。
那么現在的明朝內閣。
雖然還不具備擔任朝廷中樞首爾的重任,但地位也日益突出,甚至已經平齊六部之言。
內閣第一批閣員紛紛外放地方,許多人猜測,要不了多少年,內閣制度會形成明確的規定,并且升格到第一的位置,成為了許多人眼紅的所在。
從朝廷到地方,在朱高熾的引導下,重視起了主政一方的經驗。
內地縣到州府,雖然削弱了官府的不少權益,可主政官的地位卻日益抬高,又和太祖皇帝時期不同的風氣。
老百姓不愿意離開內地,因為他們在內地的生活更安逸,哪怕邊疆地區給了很多政策,也沒有吸引走多少的百姓,但是官員們不同。
官員們對外放到邊疆地區,抱著熱情的態度。
不過朱高熾也并沒有太高興。
官員們去邊疆,多少是為了撈資歷,不像百姓遷移邊疆,能扎根在當地,為當地帶去生產力,是截然不同的性子。
如何讓軍戶和民戶同意官府的遷移,已經是大明朝廷越來越頭痛的事情。
要塞設立巡檢司,部分地區設立兵備道。
從亦力把里行省開始,依著補給線路,尋找肥沃的土地,開始設立居民點。
“一戶給予一千畝土地,永久產權,三年不收稅。”
“給予軍戶待遇。”
“農業免息貸款,房屋修建補助貸款。”
“菜籃子計劃。”
大明工局體系,在朱高熾的吩咐下,制定了一個又一個的政策,給予遷移邊地的百姓們,全方位的優待,包括了吃穿住行教育方方面面。
“集中力量支援邊疆。”
“建設大生產。”
塞南行省,塞北地區,開平行省,大寧行省等地,官府組織的牲口,通過鐵道的運輸,一列又一列的開往亦力把里地區和撒馬爾罕地區。
半耕半牧,成為了大明在撒馬爾罕主要的生產方式。
一千畝的土地。
多少吸引了百姓的眼光。
當地長期的戰亂,男性人口與女性人口比例極度失調,導致女性地位極低,從婚嫁方面入手,又是一樁吸引力。
受大明風俗的發展,男性想要結婚的成本可不低。
自古有言生老病死。
生放在第一位。
生可不是只指生活。
簡而言之,等于當年放大版的金州,吸引了國內不少的男性人口。
此時。
馬什哈德地區,帖木兒的三子米蘭沙,帶著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帖木兒帝國第二任蘇丹,面對明軍的威脅,以及二侄皮兒·馬黑麻的威脅,終于放棄了馬什哈德,往西邊退去。
皮兒·馬黑麻。
是帖木兒最心愛的兒子只罕杰兒的幼子,其大哥早亡,也算是帖木兒的長孫,也是歷史上,帖木兒生前欽定的繼承人。
雖然被米蘭沙纂奪汗位,可其勢力不弱,很快又打敗了米蘭沙。
如今同樣如此。
因為其父死后,曾任坎大哈總督。
坎大哈地區,也就是后世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省,在帖木兒汗國時期,包括巴基斯坦部分地區,甚至抵達過印度北方境內。
不過呢。
實力強大的皮兒·馬黑麻,最后又被四叔沙哈魯打敗,隨后被殺。
這些叔叔侄子們的內斗,讓各地的勢力脫出管控,他們又被其余的將領們殺害。
那么現在。
莎哈魯在追隨父親的決戰中,米蘭沙和其子退卻加茲溫方向,皮兒·馬黑麻占據坎大哈,勢力擴張到赫拉特一帶,聽到其叔的退走,立刻盯上了馬什哈德地區。
基于此。
朱棣終于決定再次出兵。
此次由朱能擔任主帥,兩個月后才率軍渡過烏滸河,進入呼羅珊。
也就是原護耳國地區,此國二十年前,滅于帖木兒之手,與別的王國不一樣,由帖木兒的人駐守當地,當地不戰而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