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禮部忙碌了起來,包括重新制作大明輿圖,各行省、都司、宣慰司、宣撫司、藩國、地區,根據新的制圖技術,比以往更加的詳細,已經有了后世地圖的雛形。
朱高熾看過部份,大致都能認出來。
永樂四年的冬天。
隨著朱棣回朝的腳步臨近,不光是禮部,各部都越發的忙碌起來。
走遍荒山野嶺的探測工作人員們,帶回來大量的資料和筆記,逐一的被納入,包括各地的礦產等,乃至地方上的風土人情。
“大明如今有遼東行省、北平行省、大寧行省、開平行省、塞南行省、山西行省、陜西行省、西域行省、亦力把里行省、山東行省、河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北行省,湖南行省、應天行省、浙江行省、江西行省,廣東行省、廣西行省、貴州行省、云南行省,交趾行省。”
“施行三司制度,一京二十二行省。”
“奴兒干都司,塞北都司,東察合臺都司(安西都司),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占城都司,大員都司,撒馬爾罕都司,布哈拉都司,合計九大都司。”
“大古刺宣慰司,底兀刺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孟養宣慰司,麗川平緬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車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塔什干宣慰司,巴里黑宣慰司,木鹿宣慰司,玉龍杰赤宣慰司,馬什哈德宣慰司,赫拉特宣慰司,十七大宣慰司。”
境內還有小部分的宣慰司,不過目前階段正在土改流,或者勢力小,并沒有詳細的標注。
最終的輿圖,第一版擺在了禮部尚書案臺上。
眾臣圍著新的輿圖,內心又自豪又感慨。
輿圖上。
一個又一個的城池,不光是恢復了人口,還在恢復當地的生產力。
社會組織的學者,戴著嶄新的眼鏡。
宋朝的眼鏡是工匠打磨水晶而成,用木頭制作托架,成本高昂,普通人用不起,明朝的時候,眼鏡由中國傳入了意大利,隨著西方工業化改革的成功,生產力大大的增加,眼鏡逐漸在西方普及開來。
金州和北平,已經可以制作金屬框架的眼鏡,但是重量不輕,于是有了手舉的,用來看書的眼鏡,還有一種掛在鼻梁上的,不適合運動。
“其實應該改回古名的。”
學者失落的說道。
他曾經提議,把撒馬爾罕,乃至木鹿等地區,改回中國舊有的名稱,例如大宛都司,大月都司,康居都司等等,這些古國自古臣服于中國。
例如康居國。
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很早就與中國有往來,并且十分的歸順,唐末時期,隨著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消亡,康居國也很快因為戰亂而消失了。
繁華的西域逐漸荒涼,成為了一片片的無人區。
只是自己的提議,太子殿下卻沒有支持。
太子殿下說過去的就過去了,記在歷史里,不讓后世人忘記,知道曾經的存在。
可以恢復古名,也可以用新名,其實關系并不大,重要的是展望未來,為了督促人們不要沉迷過去,因此太子殿下并采納自己的意見。
“周先生不必介懷,太子殿下可不是反對你的意見。”
禮部官員安慰道。
學者笑了笑,“只是惋惜罷了,好好的名字改成了亂七八糟的,康居,大月,大宛這些名字多好聽。”
眾人你一言,我一言,氣氛熱惱了起來。
吏員們也滿是笑容。
新的改革,吏員的地位大大提升,官吏之間雖然還有區別,可也不是涇渭分明,吏員的上升空間有了明確的規定,只要出色政績,同樣可以做官。
學者抬起頭,感受到屋內祥和的景象,內心也有感而發。
于是當眾說道,“太祖皇帝提出要復興宋制,并創辦了許多的規定,三十余年下來,雖有成效,其實在下看來,唯有一項核心被忽視。”
聽到學者的言語,官員們保持著笑容,并沒有怎么回答,反倒是吏員們主動開口。
學者不以為意,無所畏懼的說道:“宋朝最重視的是契約精神。”
“宋朝契約制度的發達,當時的契約已經能夠成為一種證明契約關系,成立的文書而存在了。契約在民眾日常生活所進行的買賣、典當、抵押、租賃、雇傭、收養等等一系列社會生活方面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學者又開始了長篇大論。
職業習慣。
自從考級制度推行以來,無論什么性格的學者,都要學會如何展露自己的想法和結果。那些會說話的,能完善整理出自己思路的學者,在這項制度上更加的占便宜。
針對這樣的現象,太子殿下曾經說過。
人是社會類生物。
交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基,所以交流能力,也是學者的基本素養之一。
學者習慣了。
官員們也了解學者的為人,此人的確有才能,眼光獨特,能為他們帶來新的角度,所以沒有人打斷學者的發言。
學者暢快的說道:“契約關系的盛行,也成為這一時期民眾間財產關系,和商品關系高度發達的象征之一。”
“社會民眾基于宋朝社會賦予其“編戶齊民”的身份,均紛紛地參與到契約規制下的社會生活中。”
“在當時,凡是自愿訂立契約關系之民眾,從客觀來看,均處于獨立當事人的地位,在契約中,無論其身份的高與低,貴與賤,他們都是以獨立、平等之人格參與進來的,都是國家的一等齊民。”
“契約關系成立之后,民眾之間也只是暫時形成了一種短暫的契約經濟關系,他們之間并沒有十分緊密的人身依賴關系,促進了在人格上,他們是平等的。”
“這就是宋朝社會的核心本質,正是基于這種人格上的平等,使得宋時期,社會民眾之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使其呈現出追求平等的社會契約精神,這也是宋代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
“太子殿下經常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宋朝的物資文明的基礎強盛,但是在精神文明上,某方面有短板,造就了外部軍事的失利。”
“正如太子殿下曾言,萬事有利有弊,而宋朝高度的物資發達,已經為宋朝的武力失敗埋下了因果。”
“就和明初時期,太祖皇帝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其規模巨大,而如今太子殿下監國,督促百姓移民,反而成為了最難的問題。”
“這就是萬事有利有弊,既然百姓們有了人格,人格上平等,而我朝越發的富庶,沒有百姓愿意離開內地,那么以往朝廷最容易辦的事情,卻在我朝成為了最難辦的事情。”
學者一邊根據事物的表象,一邊做出自己的判斷,全然不顧身邊人們的想法。
不少人平靜了下來。
尚書呂震就很不開心。
太子殿下有些方面做的并不讓人滿意,可在某些方面表現的又太合自己的口味,例如在權力方面的限制。
皇權的權力太大了。
一言可以定生死,可以推翻社會達成的規矩。
很多人嘴上不說,內心是有想法的。
不然北平的新學,還有最近興起的興學,為什么日益強盛?因為符合社會潮流,人們內心的期望。
百姓們不希望頭上有作威作福的官員。
官員們也不希望頭上有個可以隨意定生死的皇帝。
在這點上,呂震認為太子殿下做的非常不錯,可以引導社會方向,甚至按照自己的心意,讓朝廷跟著改變,唯獨不能破壞規矩。
規矩是什么?
規矩是社會各方面經過試探和妥協,最后達成的平衡與默契,大家遵守規矩,保障了秩序,從而讓社會保證了穩定。
一個穩定的社會,是天下人的希望。
百姓們希望的是安居樂業。
只有強者,才會希望亂中牟利。
尚書的神情,不少人看在眼里,也就沒有人捧著學者了,學者說了半天,沒有人附和自己,討了個沒趣,失去了興致,沒多久也就離開了禮部。
“送去文華殿吧。”
禮部尚書呂震見諸人都沒有了問題,最后向人說道,旁邊的吏員們點點頭,各自上前把輿圖收攏起來,裝入盒內。
“周先生一向口無遮攔,部臺見笑了。”
有名與學者關系不錯的官員,上前開口緩和說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