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五十知天命。 古代五十歲為分界線,過了五十歲就算是老人。 時間真是公平。 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朱棣正當壯年,意氣奮發的藩王,才過去了十五年而已,真是可怕的歲月,哪怕是朱高熾,也忍不住的唏噓。 三十五和五十,猶如兩個時代,可只相差十五年。 十五年。 說長很長,可對于中老年來說,十五年仿佛是眨眼之間,隨著人的年歲越長,時間仿佛進入了快車道,眨眼一年就過去了。 朱棣收斂了心神,起身往隔壁走去,朱高熾立馬跟上。 在外間。 朱棣坐下后,恢復了面色。 朱高熾上前把文華殿的事情交代了一番。 朱棣沉吟片刻后,說道:“國事由你治理,內外放心,不過呢,撒馬爾罕地區七地,實在與眾不同,打下來不容易,治理更不容易。” 朱棣擔憂的說道:“最怕的是權臣啊。” 朱高熾點點頭,一臉的認可。 西疆七地與內地之間,相隔數千里的戈壁,還有雪山阻斷。 歷史上無論是大明還是帖木兒,其實兩者都沒有這個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去攻打對方,所以后世的史學家非常的迷茫,不知道帖木兒為什么要東征。 基于此,誕生了很多的猜測。 還有部分學者說其實只是借著東征的名頭,實際上對準了欽察之地,也有學者認為,帖木兒最后一次西征結束,國內的矛盾已經掩蓋不了,所以借助東征的名義,轉移國內的矛盾。 后者的說法有很大的聲音,因為帖木兒帝國的確是帖木兒死后,立馬分崩離析陷入了內亂。 古代能做到跨越的,唯獨唐朝和蒙古。 唐朝跨越西域三十六國,與對面的阿拉伯帝國交戰,蒙古則是跨越西域,一路西征。 當然。 兩者面對的環境不一樣,也不可同日而語。 大明如果不是自己的工業化改革,大大提升了國力,想要解決這個難題,也是非常的艱難的,如今雖然解決了這個問題,可環境的因素,當地長期的治理,的確容易造成割據的局面。 特別是七地能做到自給自足的時候,更有了割據的底氣。 所以朱高熾要設立總督。 以文官治理。 “兒臣的想法是,大總督以五年為任期,并且需要經過考核,最長不超過十年調回國內,而七地面積太大,軍事上則設立五大都督,同樣采取流官制。” 云南沐府的世襲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可云南的地理環境與西疆七省不同,真要是仿造云南,恐怕要不了幾年,西疆七省就成為了別人的地盤。 這是環境造就的,非常大的可能。 所以朱高熾沒打算把云南的模式,照搬到西疆七省。 “只能如此了。” 朱棣知道這樣做也有弊端。 不過衡量了利弊后,最好的方案,的確是太子所言,文武并重,流官治理。 “那邊并不穩定。” “常言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難,朕在的時候,各地還有不少的反叛勢力,得知朕離開,各地的勢力已經蠢蠢欲動。” 朱棣指出來。 朱高熾也很認同。 帖木兒從東殺到西,可追隨帖木兒的勢力,也滾雪球一樣的壯大,乃至于帖木兒的子孫,也成為了原勢力們的玩偶,或者隨意殺之。 創立者帖木兒生前自己都壓不住了。 這批勢力,當地原勢力,各大王國的存在等等,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局勢非常的復雜。 正是因為這些復雜因素,導致后世也沒有穩定下來。 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 “朱能和張輔,兒臣相信他們的才能,更何況還有王真、趙安、蔣貴、任禮、劉真、火真、譚淵、李遠這批優秀的將領。” “只要當地文武齊心協力,以大明的國力,必然能壓服當地,目前的階段,仍然以消耗為主。” 朱高熾分析道。 取締了實權貴族,消除了地方閥門,興起的鄉紳地主階級,比較起來,更為的原子化,優勢在于全國一盤棋,能集中力量。 簡而言之。 組織力強,國力發展的越高。 那么以古代的人口優勢,拼消耗也能拼過所有的勢力,也是古代多數如此的狀況。 但是有利有弊。 當積弊日深,朝廷財政破產,組織能力敗退,那么朝廷就顧不上地方,而地方的原子化,缺乏貴族世家這樣的核心,則無力抵抗周邊相較而言,更有組織力的勢力。 也是早期古代,為何朝廷破產,地方勢力還能碾壓周邊,可生產力發展深化,文明發展強盛,權利更加的下放后,后期的古代,每當朝廷破產,地方上面對周邊勢力往往無力對抗的原因。 朱高熾可以在西疆七省恢復舊的制度,給予地方將領更多的權利,形成早期的格局,可危害就是非常容易割據,最后尾大不掉。 其實不怕有問題。 出現問題治理問題即可,最怕的就是無視問題。 一個問題延緩下來,兩個問題,三個問題.,當問題扎堆后,問題就無法解決了,成為了國家的導火索。 后世有學者提出,明亡于萬歷。 思路就是萬歷時期,數十年的怠政,導致問題集中扎堆了,最終讓黨爭走向不可控,形成了敵我矛盾的死結,雙方沒有了緩和的余地。 明朝后期不光是經濟破產和土地兼并的問題,更可怕的是有你無我的政治內斗。 無論古今中外,這種政治內斗帶來的都是最大的危害。 更何況明末本就問題叢生。 所以明是必然要亡的,只是亡的時期,太多的意外和形成的各地無主格局,乃至遺留下來的內斗,實在是讓人驚嘆,哪怕少一樣,也不至于亡了天下。 萬歷用天下社稷來和官員們賭氣,實在是無法理解。 自大。 張居正做的太好了。 一直到遼東的大失敗,才讓萬歷慌了,連忙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可這時候太晚了,不光是朝廷的格局,包括他的人生道路也走到了盡頭。 天啟是個很聰明的孩子。 從最初的不懂,到看清了派系,搞清楚官員們之間的關系,然后開始嶄露頭角,可惜他死的太早。 至于崇禎。 他的一生,連官員之間的關系都沒有搞清楚,換而言之,根本沒弄明白政治應該如何操作,停留在普通人的階段,例如某種誰行誰就上的樸素認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