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們從來不會做違法的事情,軍紀嚴明,讓部落的首領們驚嘆,從大明身上,他們感受到了被尊重,沒有被侵害的危機感。 長年累月下來,雙方已經形成了很好的關系。 大明士兵們告訴當地人,連太子殿下都下令過,無論在何地,大明軍隊都要保持軍紀。 如果朱高熾在此。 他會想到美軍的做法。 清亡以后,新的朝廷依賴美國,把美國當做紳士,結果是他們的太太和女兒被集體侵犯,一場另類的“某天”盛宴。 新的朝廷從來沒有自強的想法,把依賴別人當做唯一的手段。 最早是依賴英國。 乃至英國的歷史教科書上都說,九一八是英國的失敗。 因為日本入侵中國,當地政府求著英國解決,寄望與國聯,而英國主導的國聯,并不能督促日本停下侵略的腳步云云。 簡而言之。 西方主導世界中心論的洗腦,在英國從小就開始了灌輸。 所以英美以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插手別國的事情,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對的,因為他們的百姓,從小的教育,就是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主導世界的管理者。 所以各國都要服從他們的利益規劃,違反他們的要求,就是破壞所謂的文明秩序。 而前朝依賴外部力量,遭受的巨大痛苦,為百姓們帶來的磨難,前車之鑒下,所以才有后世的發憤圖強,決不把命運交給別人手中。 正如后世的某巴。 寄望于國際社會,如何抵抗的住強盜呢。 最讓弱小者絕望的是,強盜并沒有要接納他們成為本國人的動作,反而大有驅趕和趕盡殺絕的態勢。 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罷了。 大明的士兵們,成為大明開疆擴土,新土地上生根發芽的種子。 只是呢。 道德枷鎖的束縛,讓士兵們總體上保持了人性,不敢隨著人性亂來,但并不是圣人,私人的欲望,同樣在上演的過程。 幾名士兵帶回來幾袋軍糧。 士兵們有錢。 他們從國內的商人手中購買許多的商品,包括糧食這些,成為了當地最富裕的人群之一。 部落的宴會后。 士兵們露出了笑容,返回了各自的“新家”。 “阿牛。” “你力氣大,也聽話,還聰明,好好學好大明話,等哪天有機會,我帶你加入大明軍隊,成為大明人,以后在大明安家落戶。” 一家子人圍著大明的士兵。 大明士兵比劃的說道。 家里的大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壯小子聽著自己的新名字,一臉的傻笑,他的姐姐忍不住推了他一把,讓他向姐夫表態。 士兵不以為然。 吹了一會的牛皮,領著自己的當地媳婦返回了房間。 琉球島才多少人口。 比較起大明上億的人口,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大明內外都不在乎吸收本地的人口,因為大明的人口體量就是最大的優勢,所以自古的朝代,例如明朝,對周邊部落只有一個要求。 和睦相處。 因為從骨子里,古人就很自信。 他們認為靠著自己的文明發達和生產力,能解決一切問題,包括教化土著。 只有那些經常燒殺搶掠的部落,才會讓大明派軍剿滅。 例如播州土司。 楊應龍自己關起門來想怎么做都行,大家面子上過得去,大明并不會理睬,唯獨此人在周邊燒傷搶掠,屠戮百姓,才是促成萬歷三大征之一的根本原因。 對比大軍的出征,消滅這些部落,得到的利益并不劃算,所以大明并不希望軍事行動,從皇帝的旨意到地方官員的思路從來沒有變化。 和睦相處。 少數人口部落做不到,近代西方人同樣做不到。 他們才多少人口,怎么可能吸納當地的土著,而且他們并沒有道德枷鎖的束縛,所以滅絕當地人口并沒有心理負擔,也是他們必然的行為。 士兵們在土著妻子家里過了夜,又逗留了幾日,等待假期臨近,才與家里人告別,返回了營區。 此時。 出征倭國的艦隊也來到碼頭上休整。 碼頭是海軍修建的,最初用來軍事,后來放開民用,大批的商船抵達碼頭。 數千人的士兵,加上幾艘商船的抵達,讓歸仁城一夜之間熱鬧了起來,士兵們結束了海上的勞苦,三三兩兩的休息。 商人們帶來內地的酒水,成為了最暢銷的貨品。 還有一些士兵會購買衣裳。 “慢點,我手里有鏡子呢。” 一名士兵阻擋好友的熱情擁抱,指了指手里的鏡子。 鏡子本來不便宜。 漂洋過海后更不便宜了,除了琉球本土的貴族們,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不過海軍士兵們消費的起。 “你把這里真當家了啊。” 好友打量了對方手里的禮品,知道對方是送回“丈人”家里的,好友忍不住打趣。 “人家跟了我,我要對得起人家。” 士兵認真的說道。 “不少人可是有兩個家,你倒好,太過實誠了。” “別人是別人,我是我。” “走,喝酒去。” 兩人肩靠肩的離去。 異國他鄉。 人生三大喜。 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 事業、家庭、生活。(本章完)